元好問
海棠一株春一國,燕燕鶯鶯作寒食,
千古萬古開元日。
三郎搦管仰面吹,天公大笑嗔不得。
寧王天人玉不如,番綽樂句不可無。
宮腰不按羽衣譜,疾舞底用牧豬奴?
風聲水聲閟清都,夢中令人羨華胥。
何時卻并宮墻聽?恨不將身作李謨。
商孟卿,是商平叔的長子,名挺,字孟卿。元好問曾為商平叔撰寫過墓志,可見他與商家交游甚密,常來常往,商孟卿出示家藏的《明皇合曲圖》,元好問鑒賞后,擊節稱好,因此題寫這首詩。
《明皇合曲圖》這幅人物畫以春日景物為背景,詩先從描寫背景入手。 “海棠一株春一國,燕燕鶯鶯作寒食”,這是寫畫面的自然背景, “一國”,指京城,古人稱京城為“中國”,見《詩經·大雅·民勞》。兩句是說海棠花開,滿城春色,燕燕鶯鶯,飛舞碧空,迎接寒食節的到來。 “千古萬古開元日”,這是寫畫面的歷史背景。唐明皇開元時代,是唐王朝的全盛時期,杜甫《憶昔》: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元好問距唐開元時代不過五百年光景,詩稱“千古萬古”,是夸飾之詞,借以稱頌唐代開元盛世是我國千萬年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正是這個時代,孕育了唐代繁榮昌盛的音樂藝術。
“三郎搦管”以下八句,接寫《明皇合曲圖》上的人物和合曲的動作,鍥入正題。 “三郎搦管仰面吹,天公大笑嗔不得”,兩句寫唐明皇的藝術活動。三郎,即唐明皇, 崔令欽《教坊記》: “至戲日,上親加策勵,曰: ‘好好作,莫辱沒三郎。’”唐玄宗善吹笛,南卓《羯鼓錄》和李濬《松窗錄》都說他喜愛調弄玉笛。圖上的唐明皇手執玉笛,仰面吹奏,神思自得,他陶醉于美妙的樂曲聲中,一曲終了,大笑不已。搦(nuo),執持。天公,唐明皇自稱,據《羯鼓錄》記載,春日,殿庭內柳杏初吐,唐明皇取羯鼓,奏一曲 《春光好》,柳杏因此而齊發,他笑著對嬪妃說:“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 “寧王天人玉不如,番綽樂句不可無”,兩句描寫圖上合曲的人,與唐明皇合曲的是寧王李憲和樂工黃幡綽。番綽,即幡綽。天人,指出類拔萃的人,三國時代,邯鄲淳稱曹植為天人,見《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裴松之注。本詩形容寧王人才出眾。寧王,即李憲,睿宗長子,明皇長兄,因為弟李隆基平韋氏有功,辭讓儲位,封寧王,死后封讓皇帝。他識曲辨聲,常與唐明皇合曲,樂史《楊太真外傳》: “就按于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 李龜年觱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板,自旦至午,歡洽異常。”元好問詩稱寧王為“天人”,亦有所本,杜甫《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琎》: “汝陽讓帝子,眉宇真天人。”李琎即寧王之子。樂句,指樂曲的節奏段落,唐代牛僧儒以拍板定樂音緩速起訖為句,見《唐摭言》。畫上諸人合的是什么樂曲呢?“宮腰不案”以下四句,便回答了這個問題。 “宮腰不案羽衣譜,疾舞底用牧豬奴?”這是說宮中舞女的腰肢不是按照《霓裳羽衣舞》的節奏擺動,快疾的舞蹈動作何用安祿山跳的那種胡旋舞。牧豬奴,借用《晉書·陶侃傳》的成語, 代指安祿山。 《楊太真外傳》說: “祿山醉臥,化為一豬而龍首。”又云: “祿山晚年益肥,垂肚過膝, 自秤得三百五十斤,于上前舞胡旋舞,疾如風焉。”底用,何用。本詩以兩個否定句,指出圖上諸人所合之曲,既不是《霓裳羽衣曲》,也不是《胡旋舞曲》。詩人按照圖上人物調弄樂器的動作和姿勢,指出他們吹奏的是龜茲樂。 “風聲水聲閟清都,夢中令人羨華胥”,樂曲聲里的風聲水聲充滿著整個皇宮,令人在夢中都向往著華胥國。閟(bi),關閉,止息,引申為彌漫。清都,皇帝居住的地方。華胥國,傳說中的理想國, 《列子·黃帝》: “(帝)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據蔡絳《西清詩話》記載,龜茲國王與臣庶知樂者,于大山間聽風水聲,均節成音,因而造作諸曲,后翻入中國。 “風聲水聲閟清都”句,點明圖上諸人所合曲為龜茲樂。
本詩的結尾饒有意味,通過細節動作,表述詩人聽樂的愿望,從而寫出自己讀畫的觀感。并(pang),依傍, 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引服虔注: “并音傍,傍依也。”這里用了唐代善于吹笛的長安少年李謩的故事。元鴝連昌宮詞》:“李謨擫笛傍宮墻,偷得新翻數般曲”,自注: “明皇嘗于上陽宮夜后按新翻一曲。屬明夕正月十五日,潛游燈下,忽聞酒樓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駭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詰驗之,自云:其夕竊于天津橋玩月,聞宮中度曲,遂于橋柱上插譜記之,臣即長安少年善笛者李謨也。明皇異而遣之。”結尾處,詩人沒有發表抽象性的感慨,卻是借助李謨偷聽唐明皇樂曲的典故,巧妙地寫出《明皇合曲圖》的藝術效果,傳達出自己愛賞此畫的深層心理。
這首詩與一般題畫詩迥然不同,因為它融合了音樂、繪畫、詩歌三種藝術。用繪畫表現訴諸聽覺的音樂藝術,確實很困難,宋代沈括曾經發表過一個觀點,說“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夢溪筆談》卷十七),要畫連續性的聲音,就困難了,唐代方干說過: “猶嫌瀑布畫聲難” (《項洙處士畫水墨釣臺》),他說的是實話。元好問卻用詩歌語言,彌補了“畫難繪聲”的短處。 “三郎搦管仰天吹”,畫上唐明皇吹玉笛“止一聲”,只有一剎那間的景象,而詩歌意象卻能表現唐明皇全神貫注地仰面吹著優雅動聽的曲子。 “風聲水聲閟清都”,無形無影的樂聲,回蕩在空中,如風聲謖謖,如水流潺潺,彌漫在宮殿的每個空間。這種情景,畫家畫不出而詩人說得出。將抽象的音樂藝術,轉化為具有色彩、畫像的繪畫藝術,這是畫家的功績。而使只能“描繪出一片景象在空間里的鋪展”的繪畫藝術,轉化成為“描繪出一串活動在時間里的發展”的詩歌藝術,使靜止景象轉化為動態景象,無聲景象轉化為有聲景象,這便是題畫詩人的功績。元好問的《題商孟卿家明皇合曲圖》,正是一首題詠以音樂藝術為描畫對象的繪畫作品的絕妙好詩。
上一篇:《題唐模蘭亭墨跡》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墨梅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