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蒼頡鳥跡既茫昧,字體變化如浮云。
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jié)h蔡邕,中間作者絕不聞。
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復(fù)得,吾甥李潮下筆親。
尚書韓擇木,騎曹蔡有鄰。
開元已來數(shù)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龍盤拏?cè)馇鼜?qiáng)。
吳郡張顛夸草書,草書非古空雄壯。
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東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李潮,唐代大詩人杜甫之甥;師法《嶧山碑》,善小篆八分,故杜甫作歌盛稱之。
詩第一至第十句為第一層。主要敘寫篆書源流,并有針對地提出“書貴瘦硬”的品評標(biāo)準(zhǔn)。
蒼頡,一作倉頡,舊傳漢字創(chuàng)造者,實為遠(yuǎn)古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漢許慎《說文解字序》: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唐張懷瓘《書斷》也說,黃帝史倉虬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遠(yuǎn)古傳說中倉頡觀鳥跡而作的古篆文字,已經(jīng)十分渺茫模糊,其后,文字體制的演變衍化,猶如浮云一樣。浮云,喻變幻莫測,把捉不定。杜甫《可嘆》有名句云: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yōu)樯n狗。”隨著歲月遷移,置于陳倉之野的石鼓(見韓愈《石鼓歌》賞析),其文字也早已訛變,不像它以前的書體了。大篆,書體的一種。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 “昔周宣王時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也。”其實,石鼓文也屬于大篆系統(tǒng)。小篆,秦統(tǒng)一六國后所用文字。衛(wèi)恒《四體書勢》: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損益之,奏罷不合秦文者。 (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xì)v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xué)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在文字變遷史上,大篆變?yōu)樾∽∽稚朔帧0朔郑赣胁莸碾`書,以區(qū)別于被稱為隸書的楷書(參見包世臣《論書十二絕句(其一)》賞析)。杜甫這里只用四句詩,就概括了字體從古文系統(tǒng)(以倉頡發(fā)端的大小二篆)生化出今文系統(tǒng)(八分即隸書及其以后的字體)的演變過程,可謂筆力驚絕。
說到書法家,秦代有著名的李斯(參見包世臣《論書十二絕句(其一)》賞析);漢代有著名的蔡邕(參見陳介祺《題〈甄古齋印譜〉》一詩賞析),張懷瓘《書斷》評道: “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蔡邕“八分、飛白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至于李、蔡之間的作者,往往是寂沒不聞,這并非杜甫著意抹煞兩漢諸家,獨尊漢末的蔡邕,而是深惜于兩漢書法家姓名之不傳,他們雖然顯赫于當(dāng)時,創(chuàng)造了眾多風(fēng)格各異的漢隸名碑,但有聞于后者,卻只有一個蔡邕。
杜甫在這首論書詩里,標(biāo)出了“瘦硬”作為評書標(biāo)準(zhǔn)。他指出, 《嶧山碑》已被野火所焚。據(jù)史籍載,始皇二十八年,東巡郡國,上鄒嶧山,刻石以頌秦德,相傳為李斯所書小篆。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但歷代仍不斷摹拓以為楷則。邑人疲于供命,取薪其下,以野火焚之,因此殘缺不堪摹寫。又唐竇臮《述書賦》注: “碑既毀失,土人刻木代之,與斯石上本差媳。所以杜詩說: “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杜甫認(rèn)為原刻的小篆《嶧山碑》,是具有瘦硬特色的。經(jīng)過棗木傳刻,已變瘦為肥,完全走樣,與原刻不符了,亦即失其瘦硬之美了。
“苦縣、光和尚骨立”,此句不知所指何碑,歷來有數(shù)種解釋。有人認(rèn)為,苦縣,即苦縣《老子銘》,蔡邕文并書,字刻極勁,據(jù)劉思敬《臨池漫記》,老子為苦人,今為毫州真縣,縣有明道宮,宮有漢光和年所立碑,蔡邕書,馬永卿贊,字畫遒勁;有人說,光和為《樊毅西岳碑》 (一說《北岳碑》),后漢光和二年立;有人說, “光和”指蔡邕《石經(jīng)》或指后漢瘦硬的《禮器碑》;還有人疑為立于光和年間的《孫根碑》和《華山亭碑》……不過,不管何碑,杜甫認(rèn)為苦縣、光和之碑是祟尚“骨立”的。骨立,一作“骨力”。骨,這是瘦硬之美的立命之基。
“書貴瘦硬方通神”,這是杜甫論書名句,不過對此應(yīng)全面理解。首先,它是針對于“肥失真”而提出的。瘦硬,對于秦《嶧山碑》或苦縣、光和之漢碑來說,是“通神”而“存真”的。杜甫主張瘦硬骨立,反對肥軟無力,是為了讓人看到秦漢古碑的真相原貌。杜甫的“瘦硬”,不只是根據(jù)秦篆,而且是根據(jù)漢隸的主導(dǎo)風(fēng)格提煉出來的;同時,它又是對初唐書風(fēng)的概括,試看歐、虞、褚、薛,其書無不瘦硬:釋居簡稱歐陽詢書“謹(jǐn)嚴(yán)瘦勁”;董逌《廣川書跋》評諸遂良書說: “疏瘦勁煉,又似西漢……豈所謂‘瘦硬通神’者邪!”評薛稷書說:“用筆纖瘦,結(jié)字疏通,又自別為一家。”因此“瘦硬通神”又是對初唐楷書風(fēng)格的審美概括。可見,不論是篆、隸,還是楷書,杜甫都著眼于其骨力勁緊,而反對肥腴疲軟。自開元始,八分已趨肥軟,所以杜甫推崇李潮以針砭之。楷書則開元、天寶以后更日益肥厚,至蘇靈芝輩而流于重濁肥腴,浮軟乏骨,趙崡《石墨鐫華》就指出其“肥媚為多”。杜甫為力糾流弊,才提出“書貴瘦硬方通神”的品評標(biāo)準(zhǔn)來的。聯(lián)系特定的前提條件,結(jié)合當(dāng)時特定的書勢,杜甫的提法應(yīng)該說是正確的,及時的,特別是他反對癡肥軟媚,倡導(dǎo)“骨立”或“骨力”的美學(xué)思想,又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詩的第十一至第二十句為第二層,重點贊美李潮的書法。
杜甫深深慨嘆李斯、蔡邕的書跡不可得,至今只有李潮下筆才與他們相親近。詩人又舉出尚書韓擇木、騎曹蔡有鄰來和李潮相比。韓擇木,唐昌黎(今河北通州東)人。上元元年,韓擇木由右散騎常侍遷禮部尚書。 《宣和書譜》稱其“隸學(xué)之妙,唯蔡邕一人而已,擇木乃能追其遺法,風(fēng)流閑媚,世謂蔡邕中興”。蔡有鄰,唐濟(jì)陽(今屬山東省)人,蔡邕十八世孫,官至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工八分書,始薄弱,至天寶間遂至精妙。竇臮《述書賦》稱其“工夫亦到,出于人意,乃追天造”。杜甫認(rèn)為,點數(shù)開元以來八分名家,李潮可以包括韓、蔡而成三人。奄,覆蓋,包括。歐陽修《集古錄》也這樣說,“唐世以八分名家者四人: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惟則”。
接著,又描述李潮的小篆、八分的風(fēng)格和價值:其小篆,逼近于秦相李斯;其八分,一字可值百金;其書法風(fēng)格,則如同快劍長戟,森然相向,又如同蛟龍盤曲,筋肉倔強(qiáng)。
這一層著重從與幾位書家的聯(lián)系比較中來突出李潮。李斯、蔡邕為正宗,韓擇木、蔡有鄰為陪賓,詩人又以小篆、八分雙承李、蔡。在前后、左右的聯(lián)系比較中,李潮書法的藝術(shù)地位就突現(xiàn)出來了。
第二十一句到二十四句為第三層,贊其書法入古,這是通過與張旭草書的比較來點染的。
張旭,唐著名草書家,吳郡人,為時人所夸(見參李頎《贈張旭》一詩賞析)。杜甫對張旭的評價也是極高的,寫有《飲中八仙歌》、 《殿中楊監(jiān)見示張旭草書圖》等。但是,從書史的角度看,小篆與八分猶未失古意,草書則有“追逐世好”的一面,與杜甫“入古”的品評標(biāo)準(zhǔn)有所抵牾,所以說“草書非古空雄壯”。此外,李潮書法還有“不流宕”的特點,而雄壯、流宕又恰恰與瘦、硬的品評標(biāo)準(zhǔn)不符,故而杜甫借張顛草書以相形。最后論書詩又歸結(jié)到李、蔡正宗上去,說李潮的小篆、八分是“丞相、中郎丈人行”。丞相,指秦相李斯;中郎,指漢末曾官左中郎將的蔡邕。丈人行,用《漢書·匈奴傳》“漢天子吾丈人行”典,本詩意為李、蔡與李潮近乎前后行輩,這就再次點染了“吾甥李潮下筆親”之意。
論書詩的最后四句為第四層,歸結(jié)作歌之意,以收束全篇。
杜甫晚年入川,在巴東碰上了李潮,甥舅相逢,喜之如何。過了一個月,李潮求杜甫作歌。由這可推斷,此詩當(dāng)為大歷初在夔州作,夔州本巴東郡。杜甫在詩中自謙道:我不但衰老,而且才力薄弱,將能把李潮寫得怎么樣呢?事實并非如此。據(jù)宋趙明誠《金石錄》載,當(dāng)時李潮的八分石刻存者已僅有《唐慧義寺彌勒像碑》、 《彭元曜墓志》, “其筆法亦不絕工”。趙明誠還說: “潮書初不見重當(dāng)時,獨杜甫詩盛稱之。”經(jīng)大詩人的作歌贊詠,李潮終能名垂書史,足見“潮乎潮乎奈汝何”為謙詞,當(dāng)然,杜甫又并非任意吹捧。這一層次,寫得句式長短錯綜,詞性虛實穿插,尾聲如歌之有“亂”,極盡賞嘆,意趣悠然不荊
從總體上看,杜甫這首論書詩,富于歷史意識和美學(xué)深度。 “字體變化如浮云”,一語便括全篇,而且概括了一部書體演變史,令人想見篆隸真草的遞相變化,紛如浮云; “棗木傳刻肥失真”,在歷史上已由《嶧山》之評泛化為對重刻碑版及其拓本的品評用語。 “書貴瘦硬方通神”,更成為中國書學(xué)批評史上著名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之一。
《李潮八分小篆歌》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對爾后的論書詩也深有影響。 “陳倉石鼓又已訛”,這是論書詩中最早對石鼓文的評詠。為韋應(yīng)物、韓愈的《石鼓歌》之祖,以后,蘇軾、李東陽、何景明、董其昌等也有不少《石鼓歌》行世,而且大都標(biāo)以“歌”字。這雖說主要是受韓愈影響,但韓愈受杜甫影響也極明顯,韓詩“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是對杜詩末二語的模仿。另外,這首詩也引起后來的爭論,如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就說, “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tài),玉環(huán)飛燕誰敢憎”(參見該詩賞析)。蘇軾以豐肥為美,他不滿意只貴瘦硬當(dāng)然是正確的。但是,不僅應(yīng)看到審美趣味各有偏愛,而且還應(yīng)看到“杜陵評書貴瘦硬”是有其特定時間和前提條件的。
上一篇:李君貺借示其祖西臺學(xué)士草圣并書帖一編二軸,以詩還之
下一篇:《林良畫兩角鷹歌》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