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巫山秋夜螢火飛, 疏簾巧入坐人衣。
忽驚屋里琴書冷, 復亂檐前星宿稀。
卻繞井欄添箇箇, 偶經花蕊弄輝輝。
滄江白發愁看汝, 來歲如今歸未歸?
這一首七律,作于杜甫的晚年,舊編在大歷二年(767)秋作,當是無誤的,因為當時杜甫在夔州,故言“巫山秋夜”,而第二年便出峽東下了。從最后一句“來歲如今歸未歸”看來,出峽之志已決,正預計歸期。本來杜甫在廣德元年(763)便擬出峽,“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后來因好友嚴武再任東西川節度使,便又延遲了幾年。到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是五十六歲了。垂暮之年,白發蒼蒼,旅川幾近十年,依人作客,其心情也可知,讀了這首詩,我們對詩人的處境的了解,大概會更深一層吧。
“巫山秋夜螢火飛,疏簾巧入坐人衣。”題目既是“見螢火”,自是從螢火著筆,開頭便寫“見”字。巫山秋夜,螢火飛舞,穿過稀疏的簾子,停留在人衣之上。“熠耀宵行”的螢火,飛到了一個孤坐的老人身上,閃著明滅可見的螢火,倒是給這幅萬籟俱寂的畫面上添上了一絲生機,也給孤單的老人在充分感受到暮年的蕭瑟之外,產生了一線希望,引起了他的思緒。
“忽驚屋里琴書冷,復亂檐前星宿稀。”這上一句是代螢火蟲寫感受。目的在于刻劃詩人所處的環境氣氛。從螢火蟲眼中看來,這屋里琴和書都有一種冷感,因而都感到“驚”了,于是又巧穿疏簾,飛返檐前。這后一句是寫詩人的主觀感覺,好象這螢火蟲一閃一滅的光芒把檐前稀稀落落的星兒都擾亂了似的。幾經變亂的詩人,留得殘生,這時已年老、體弱而多病,一種晚年的蕭條的景象,使詩人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因而螢火蟲所感受到的“冷”,其實全是詩人自己感受到的“冷”。凄涼,窮愁,只有琴書陪伴著他,怎不叫他感到心冷呢?由螢火蟲的飛舞,看到星宿的稀少,更給詩人增添了孤獨悲哀的氣氛。
詩人的目光始終還是注視著小小的螢火。“卻繞井欄添個個,偶經花蕊弄輝輝。”似乎螢火蟲在有意無意之間,并不甘于如此落寞凄愁的境地,他要和環境抗爭,盡它自己的努力。在井欄旁飛繞的火光,在井水中看來,似乎一個個地多了起來,偶而經過紛芳馥郁的花蕊旁,使花朵在夜色之下,還被螢火照耀出點點光輝。詩人這時便感慨萬分,引出了下面最后二句,也是這首詩最要緊的兩句來:“滄江白發愁看汝,來歲如今歸未歸?”這意思是說,在這青蒼蒼的江水邊上的白發老翁滿懷著愁緒來看你,明年的此刻,我回家了沒有呢?原來,詩人是帶著“愁”這個主觀色彩來看螢火的,因此會覺得又“冷”又“稀”。而詩人為什么會“愁”呢? 他有著“明年這時候到沒到家”的心事。“鳥飛返故鄉兮,孤死必首丘。”對于故國的眷戀之情,在這飽經滄桑的老人身上就更顯得突出了。
會寫詩的人,即使是抒情詩,也很重視形象的塑造的。因為形象能給人以具體的東西,更容易感染人。這首詩也并不例外,詩人的“愁”情,是通過塑造一個白發蒼蒼、多災多難、長夜孤坐,細察螢火的老人的形象來表達的。前六句,作者著意在環境氣氛的渲染,借興發端,后二句,才入正題,使讀者不禁嘆道:“怎一個愁字了得!”感人至深,其奧秘也正在這里。
上一篇:《行路難·唐·顧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訴衷情·宋·陸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