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頭行
(唐)張籍
隴頭已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①。
漢兵處處格斗死,一朝盡沒隴西地。
驅我邊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②。
去年中國養子孫,今著氈裘學胡語③。
誰能更使李輕車,收取涼州入漢家④。
【作者簡介】
張籍(約766~約830年),中唐詩人。字文昌,原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寄居和州(今安徽和縣)。貞元十四年(798年)進士。元和初,任太常寺太祝。后歷任國子助教、國子博士、水部郎中、主管郎中、國子司業等官。也稱張水部或張司業。張籍是韓愈的學生,與白居易相友善。其樂府詩注重文學的教化作用,揭露和批判切中時弊。張籍和王建齊名,世稱“張王”。著有《張司業集》八卷。
【詞語簡注】
①胡騎:胡人的戰騎,在此指吐蕃騎兵。
②禾黍:指禾苗和谷物,在此統指所有的糧食。
③氈裘:少數民族用動物毛或皮制作的氈衣或皮衣。
④入:歸屬。
【內容簡析】
本詩是張籍借樂府舊題所寫的一首表達對邊事憂憤的詩作。
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以后至九世紀中葉,安西和涼州邊地盡入吐蕃版圖,“絲綢之路”向西一段為吐蕃所侵占,六盤山也落入了吐蕃人手中。詩一開始,就寫出六盤路斷、商旅不行、胡騎夜進、涼州失陷等殘酷的戰爭現實。接下來的六句,真實地描摹了涼州、西域失陷后人民遭受的苦難:到處是格斗而死的漢人,隴西大地一夜間落入吐蕃之手。吐蕃人驅趕邊地上的大唐子民到胡地去,還散放牛羊,踐踏和食用田地里的莊稼。更為悲慘的是,去年大唐百姓生育的子孫,現在都穿著氈衣,學說著吐蕃語。詩的最后兩句,詩人發出了無盡的浩嘆:誰人能像當年的李輕車,收復涼州回歸大唐版圖?讀罷全詩,詩人對邊民苦難的描寫和對收復失地的渴望躍然紙上,字里行間傳達著一種濃濃的愛國情懷。
上一篇:(唐)盧照鄰《隴 頭 水》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唐)王維《隴 頭 吟》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