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濠河》原文、賞析、鑒賞
南通古護城河。呈葫蘆狀俯臥市區,與長江、運河相通。史載,自后周顯德年間(公元958)建城即有河。現周長7.9公里,水面89公頃,平均水深2.5米,最闊處215米,最窄處不足20米,水面開闊,寬窄有序,古有“人身脈胳”、“翡翠項鏈”之稱,歷代對濠河多加疏浚修葺,亭塔橋榭,園林片片,風光迷人。沿河景點有唐代天寧寺、光孝塔,明代文峰塔。本世紀初,實業家張謇沿河建堤,植樹營園,興建有我國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通州師范、圖書館、濠南行業、女紅傳習所、觀萬流亭等文化娛樂設施。1917年于西南濠河辟建以東南西北中方位命名的五座公園,一時“步柳蔭,聽流水,人山人海”。本世紀六、七十年代,濠河曾被嚴重污染。1981年開始進行整治,經十年不懈努力,使河成為一獨立水系,重現了水清如鏡、鷗飛魚翔的美景。1990年辟為風景旅游區。近年新增景點有南通紡織博物館、個簃藝術館、沈壽藝術館、電視塔、文峰園、青年園、歲寒堂、映紅樓、春暉軒、濠西小泊等。沿河主要建筑物和橋梁安裝了新型泛光燈、彩燈和各種霓虹燈。增加了畫舫、龍舟與魚鷹、撒網等捕魚活動。向海內外推出了濠河歡樂游旅項目。
〔古詩文賞析〕 西 園 清·汪山業
散步城南緣水涯,短亭迎客徑盤蛇。
有時鐘磬聲相答,是處簾櫳影不遮。
屋枕溪邊三面月,人行樹底一身花。
門前垂柳籠堤岸,中住漁莊八九家。
此詩為詠濠河風光的佳作。西園在城南濠河之濱,景色秀美,系嘉慶中期通州知州唐仲冕所建。仲冕字六枳,號陶山,湖南善化人,乾隆進士,風流儒雅,孜孜著述,所至有惠政,尤善修治古跡,構筑園林。西園三面臨水,在園中濠河美景可盡收眼底,鷗飛藍天,魚翔淺底,水面輕霧浮動,荷開香飄十里,為著名旅游景點。
首聯寫園的位置和環境。“散步城南綠水涯,短亭迎客徑盤蛇。”詩人漫步城南濠濱,此處河面廣闊如湖,水色澄碧,清澈見底。他抑止不住喜愛之情,沿河走向西園。園門口矮的亭子歡迎來賓,園子里芳草地上,小路彎彎似蛇行,曲徑通幽。“綠”描河水色,“盤”繪小園路,“迎”寫主人情。詩人善于捕捉客觀事物形象,寫來栩栩如生,功力不凡。
頷聯寫園中高潔雅靜的氛圍。“有時鐘磬聲相答,是處簾櫳影不遮”。園與鄭板橋寄居過的著名古剎西寺隔水相鄰,所謂“溪小俱繞門前流”。因而寺僧禮佛鐘磬齊鳴,優美的梵音就越過小溪,飛進園中。此以動寫靜,顯示西園遠離囂塵,靜謐異常。后句則寫人跡罕至,世俗不來。這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門雖設而常開,窗雖有卻不關。主客志趣高潔,光明磊落,賞景吟詩,雅趣無窮。不說鐘磬齊鳴,卻說“聲相答”;不說倚窗不關、竹簾高卷,卻說“影不遮”,以曲筆書之,委婉含蓄,饒多趣味。
頸聯寫濠河月色與花香。“屋枕溪邊三面月,人行樹底一身花。”唐仲冕熟諳園林藝術,將一座小屋安置在濠河拐彎處,類似水榭,便于從三面觀賞月色。碧水青天,靜影沉璧,波光粼粼,萬籟俱寂。主客靜靜地坐著,領略月之精神氣韻,宛若到了仙境。他大概是受到賈島詩句“倚影為三”的啟示,才有此藝術構想的。后句寫動境,主客樂于宵游,徜佯在樹叢間,竟驚動了樹上的花瓣,紛紛灑落在他們身上。南通位于長江三角洲上,氣候宜人。此句形象地繪出濠濱萬木爭榮、倚態斗芬的圖畫,香氣濃郁,令人凝迷。此聯對仗極工,而“枕”使小屋活脫,“行”傳主客歡愉,皆精心錘煉而得。
尾聯寫濠河堤岸與濠上人家。“門前垂柳籠堤岸,中住漁莊八九家。”先拓開詩境,自園門遠望,皎潔的月光中,垂柳婆娑,籠罩著堤岸,伸向迷茫的遠方。美麗的濠河似一位嫻靜的少女,披上了柔曼的輕紗,顯得更加嫵媚,且又增添了一層神秘感與朦朧美。再回到實處,說在這煙波的世界中,在靜靜的堤岸下,住著八九個漁家,自由、寧靜、祥和。全詩至此戛然而止,收束有力,卻又余味雋永,催人思考。
這首七律吟詠濠河風光,描繪山川形勝的自然美,寄寓高潔志趣、優美情操,也流露詩人屢試未能中舉的一絲凄清與自我超脫。構思精巧,意境優美,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語言自然清麗,風格樸素沖虛,堪稱寫景詩之佳作。
(顧啟 丁賦生)
〔現代散文〕 南通,位于世界第三大河——長江之尾的北岸,堪稱是揚子第一窗口、萬里長江第一城。因得利于長江黃海的聯手擁抱,這片半島形的千里沃野,便哺育了這座翡翠般的小城。南通城枕江依海,眾水如網,更顯得嫵媚清秀了。這眾水之中,環繞城市的名叫濠河。濠者,護城河之意也。此河的岸線蜿蜒15公里,水域面積逾千畝。這粼粼且浩浩的碧波,日夜殷勤地滋潤著這鮮花般的小城;而她那永是溫柔的濤聲,則夜夜融著迷離如夢幻的桔色月光,拍擊著小城人酣甜入眠。
遠在十世紀中葉,南通筑城建州,濠河因之而誕生,距今已有千年歲月。歷代的南通城里人,依濠而生,飲濠而長。性格中洋溢著水的靈氣,血液中蕩漾難耐的詩情。大概凡是活水,總是要流向遠方吧,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便是從濠水畔走出,以他頗具江海風韻的梅與竹,名噪一時,流芳至今。清末狀元張謇,幾度外出游歷于仕途,又終回故鄉興實業,辦教育。最令人嘆服的是他創辦的全國第一座博物苑,第一所師范學校和圖書館,至今仍青春煥發于濠河畔。至于張謇特聘江南蘇繡大師,也就是那個曾因為意大利皇帝、皇后繡像而享譽海外,又曾因以一幅《八仙上壽圖》,為慈禧大加贊賞,親筆贈與“壽”字,而導致她更沈雪芝原名為沈壽的女子,來南通協辦女紅傳習所,親任所長兼教習歷時八載,直至仙逝于通的往事,更傳為史話。如今,這女工傳習所已在綠水綿綿、楊柳拂動的濠河河濱重修。那青磚烏瓦紅色梁棟的兩層建筑,已成為從歷史的風塵中走來的新景觀。
這圍城而舞而歌的濠河水,是通江達海的,她不但輕吟短唱著流向遠方,遠方也向這座小城飄來。沈壽來通僅是一例。王個簃是西泠印社一代宗師吳昌碩晚年最得意的弟子,他原籍海門,逝后則枕濠而眠——古樸典雅的個藝術館,在已有374歲的文峰古塔旁肅然而起。碧波爽清的濠水,在古塔金鈴清脆聲中,覆照著這曾任上海中國畫院名譽院長之職的老人的慈祥面顏。歸去來兮,一代名伶趙丹也是飲濠河水長大的。
近十年來,古老的濠河是極大地舊貌換新顏了。她優雅而明亮地漫步在這座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都市間,不時地能欣賞到為其錦上添花的新景觀。您只需在夜幕降臨時,或于濠西小泊,或于春暉軒拾級而下,登上龍舟或小艇,盡情泛舟于波光燈影之中;您只需撿一個月亮圓圓的日子,在遠離大道的濠濱走廊上春風般悠閑地散步,便可欣賞到鷹捕魚、竹歌陣陣、禮花施放和荷燈游弋。種種詩情,定會于胸中盈然!
(王子和)
〔民間文學〕 從前,南通南門外濠河上有座吊橋,長有10米多,完全是用石頭砌成的。橋兩邊還設有石條凳,專門給走路的人歇腳休息。據說,這是明朝天啟年間,蘇州撫臺慕天顏修造的。蘇州撫臺為啥到通州造橋?這里有個來頭。
慕撫臺有個老娘,已經七十多歲了。這年春天,她得了重病,脊背上生了個大瘡,喝下去好幾十劑湯藥,也不見病情減輕。俗話說:病重亂投醫。撫臺是個孝子,急得沒有辦法,只要一聽見哪里有名醫,便接到家中,給老娘診治,但是始終不見起色。后來,他打聽到通州有個陳實功,是位名醫,各種疑難病癥,到他手里包能治好。撫臺聽到后,非常高興,立即寫了兩封親筆書信。一封寫給通州的州官,請他代為邀請陳醫生;另一封寫給狼山鎮守使,吩咐他派船專程護送,
通州的州官接到火急公文,拆開一看,曉得是撫臺請醫的事情,趕緊乘轎親自到陳府。哪知卻撲了個空,陳實功獨自到狼山野游去了。州官沒法子,只得再去追趕。陳實功剛踏山門,忽然聽到身后鳴鑼,州官的差役連連呼喊自己的名字:“陳先生等一等,州官大老爺有請!”陳實功剛轉過身來,州官已經出轎拱手致意,并直截了當地講出撫臺請醫的事情。
不料,陳實功卻回絕道:“撫臺這么遠的路來請醫,定是老娘病重的緣故。我的醫術淺薄,恐怕不能勝任,反而誤了撫臺的大事,還是另請高明吧!”說完只管上山去了。州官沒法子,只好請狼山鎮守使乘快船去蘇州稟報此事。
撫臺聽到回復后,嘆了一口氣:“唉,只怪我官架子太大,做事不夠誠心,對他太不尊重了,所以他不肯來。我應該親自上門求醫才對。”于是,撫臺決定親自陪同老娘前往通州看病。
換了百姓打扮的撫臺,攙扶著老娘,不帶隨從,直接來到陳府求醫。陳家的人說:“陳先生天亮之前就出去采藥草了。”撫臺和老娘兩人只好留下來坐等。
不一會,陳實功雙手捧著草藥回來。他立即為老娘切脈,然后說:“尊母患的是‘搭背’,如果再遲來一步,恐怕沒救了。我這里正好有軍山的特產——滄浪草,專門醫治此病,你趕快將它洗凈煎服,不用三天,便可以轉危為安。”
慕撫臺的老娘吃了陳實功的滄浪草,三天之后,果然病好。他歡喜得了不得,便由州官、狼山鎮守使等陪同,穿著官服,乘上官轎,一路吹吹打打,來到陳府,先放了一通鞭炮,后取出不少金銀表示酬謝,州官還解釋道:“登門求醫的人,就是撫臺大人啊!這些酬金如不嫌少,請收下吧。”陳實功卻不肯收留,他說:“我一是被他的孝心所感動;二是他做了這么大的官能放下架子,親自前來求醫,我才肯診治的,哪里要什么酬金!”后來撫臺執意要送,陳實功想了想,這才提出:“通州南吊橋是木頭的,年代久遠,已經破損不堪,老百姓來往經過,非常危險。撫臺如能出資改建此橋,那真要比謝我還好呢。”撫臺聽后,一口答應下來,不久便調集材料,派人在通州南吊橋地方用石頭改建了一座大橋。當時,通州所有的橋梁,要數這座最長,大家便叫它“長橋”了。
(張自強 陳衛東搜集)
上一篇:詠《宜昌·清江小三峽》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太湖風景名勝區·靈巖山》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