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太白樓》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馬鞍山市采石翠螺山南麓。又名謫仙樓、太白祠、青蓮祠。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寄寓當涂,曾多次泛舟于采石至天門山的江面,徜徉于采石與青山之途,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如《望天門山》、《牛渚磯》、《夜泊牛渚懷古》,《橫江詞》等,使采石磯名揚海內。后人為紀念李白,建立了這座雄偉壯觀的樓閣。太白樓建于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今有人根據明嘉靖十年《及平府忠》記載,認為太白樓始建于明正統五年(1440年),因當地老百姓視李白為謫降凡間的神仙,故初名謫仙樓。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因游人“點煙落火,火忽毀樓”。康熙元年(1662年),太平府知府胡季瀛倡募重建,由御使江南道周亮工書額,易名太白樓。同時,還重建了“唐供奉李太白祠”,即將北宋末年建在采石鎮神霄宮內李白墓前的李太白祠,移建于太白樓后。這便是李白祠與太白樓合璧之始。今樓系光緒二年(1876年)所建,馬鞍山建市后又多次拔款修葺。太白樓同武昌城下的黃鶴樓、洞庭湖畔的岳陽樓、贛江之濱的滕王閣,合稱“三樓一閣”。太白樓依山傍水,是一座采用傳統建筑樣式的木石結構樓閣。高18米,進深34米,寬17米。主樓三層兩進,前樓后祠。今太白樓后又建一棟古樸典雅的房舍,取李白“飛羽觴而醉月”之句,命名醉月亭。與太白樓右側相連的彭公祠和李公祠,1987年被改建成李白紀念館。館內珍藏著原立于蛾眉亭內的萬塊古石碑和現代名人的碑文石刻。還陳列著歷代文物、繪畫、詩篇、楹聯等,有李白手書復制品、各種版本的詩集以及國內外學者專家研究李白的論文專著。紀念館后院內有一座“風月共賞清風亭”。
〔古詩文賞析〕 太白祠 清·施閏章
太白騎鯨去,空留采石祠。
當軒千里水,繞屋萬松枝。
山月長清夜,江云無盡時。
誰將一尊灑,把臂共論詩。
李白與采石磯,就象翠螺山上的“聯璧臺”一樣,結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采石也因李白而揚名中外。清代順冶年間許巖光《重修太白樓記》云:“大江之左,名山無限。其中偉人杰士,以山得名者,亦無限。獨采石謫仙樓,山與人最著。……采石非能名謫仙,乃謫仙名采石也。謫仙亦非以采石著詩名,乃謫仙之才之識之膽,足以橫天門而跨牛渚也。”太白祠成為采石憑吊觀光的重要所在。建造以來,便有無數文人墨客題詠于此。施閏章此詩,在眾多歌詠李白的篇章中是饒有興味的佳作。
詩的首聯,從李白酒醉捉月、騎鯨飛升的歷史傳說寫起,引發憑吊之意。“太白騎鯨去”五個字,卻描繪出一幅充滿神奇幻想的圖畫:白衣仙人李白,騎在鯨魚背上,悠然飛向云天。這是留在千百年來人們記憶之中的李太白形象。謫仙留給人們的,而今只有這祠堂,在采石磯頭,兀然樹立于歷史的風云之中。“空”字耐人尋味。采石太白祠空在,而人已騎著巨鯨歸去,詩人悵然若失,一種恨不同時的感慨油然而生。
“當軒千里水,繞屋萬松枝”。詩人憑軒而望長江蜿蜒千里而來,流向遠方:圍繞太白祠周圍的是蒼松蓊郁,青翠欲滴。江流滔滔,是永恒自然的象征,蒼松挺拔,是詩人高潔人格的象征。二句貌似寫景、實際上仍是在寫情,寫對李白的敬仰和深情的懷念。
“山月長清夜,江云無盡時”。貌似寫景,仍在追懷。月亮是李白喜愛描寫的意象。每當入夜,山水在明月的籠罩下,會變得更加神秘誘人。明媚的月光幾乎成了李白心目中的圖騰:“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那月色曾給予詩人以多少心靈的安慰,而今,當山月仍象當年那樣朗照,江云仍象當年那樣悠悠不盡,詩人便會產生一種渴望:那騎鯨歸去的謫仙會不會又突然歸來,誰能喚取紅巾翠袖,把盞共酌,與大詩人開懷暢飲,共論詩文,了此心頭之愿呢?“誰將一樽酒,把臂共論詩”,行文至此,情感達到高潮,戛然收住,使人回味無窮。
全詩情景相生,渾然一體,懷古之意充溢于景物描寫之中,于虛實之間傳達出神韻。
詩人地下有知,也該添一絲欣慰的微笑吧?
(周家群)
〔現代散文〕 太白樓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帶樸素的白粉墻,當中是一座嵌在壁上、金碧錯彩、小巧精致的門樓,下面是一塊藍底填金的橫額,上寫“唐李公青蓮祠”。門側一對石獅。這種建筑格局正是典型的明代徽州風氣。以李白為名由的建筑,全國不下二十處,但僅有面前這一所,是唐代就已存在著的。
進了祠門,迎面便可見一座明清之際大戲樓式的三層建筑。它采用我國傳統的建筑式樣,飛檐重閣,歇山屋面,廊廳相接,上下通接,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三樓檐下,橫置“太白樓”匾額,系郭沫若書題。二樓檐下,還掛有“謫仙樓”與“詩冠盛唐”的匾額。檐下兩壁嵌有一塊重修太白樓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
我們在樓前觀覽過庭院、樓廓,又讀過碑文,便跨入一樓廳堂。迎面是一幅巨大屏風,繪著一幅李白漫游采石磯的圖畫。兩廂壁上掛有李白生平簡介和李白游蹤圖,并掛有數千幅名人字畫,給人以優雅清新之感。在二樓陳列室,迎面可見李白全身木本色楠木雕塑站像,儀態大方,栩栩如生。雕刻家們是據魏景描寫李白容貌的詩句,參照五代大畫家梁愷的“李白行吟圖”進行雕刻創作的。其刀法勁拔矯健,功力犀利灑脫,洗煉概括;詩人頭戴軟腳幞頭,帽枝倒垂落肩,兩道劍眉高挑,兩目炯炯有神,英氣逼人。這迎風飄展的衣袂,昂首翹須的神態,把李白行吟賦詩,氣宇軒昂,瀟灑浪漫的精神,淋漓盡致地刻劃了出來。在太白樓的三層,我們又瞻仰了李白的黃楊木半臥像。底座的巨木,好象詩人伏身采石磯頭,右手舉酒杯,遠視沉思,是李白“舉杯邀明月”、“斗酒詩百篇”的生動寫照,體現了詩人晚年凄涼憤懣憂國憂民的感情。我們站立詩人跟前,似乎聽到了詩人相邀舉杯聲,又似乎聽到了詩人在低聲吟詠。
真是談不盡的李白、道不盡的謫仙人哪!
(蕭舍)
〔民間文學〕 在太白樓與李白祠相連的東廡廊壁上,嵌有一塊石刻梅花碑。碑高2.3米,寬1.28米,是清光緒四年(1878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所作。雖歷經數百年,風采猶存。畫面筆勢淋漓,梅花朵朵,枝干挺拔;右下角鏤有彭玉麟詩文題跋,也清晰可見。
說起梅花碑和彭玉麟畫梅,有個關于彭玉麟的愛情傳說故事。
彭玉麟是湖南衡陽人,16歲喪父,母子倆相依為命,靠寫字賣畫度日。同村一位叫梅姑的姑娘,長得似出水芙蓉,惹人喜愛。彭玉麟與梅姑自幼青梅竹馬,長大后兩人漸生戀情,因家道貧寒,彭玉麟未敢談及婚姻大事。不久梅姑另嫁他人,未過幾年就死于難產。梅姑死后,彭玉麟異常悲慟,一直念念不忘。后來,彭玉麟投奔曾國藩,因鎮壓太平軍有功,官拜兵部尚書。以后他領兵駐扎采石,無事時就習作梅花以寄情思。每當畫梅時,梅姑的音容笑貌就浮現在眼前,仿佛又回到那消逝的歲月。彭玉麟越畫越入迷,越畫情越深。時間久了,他的梅花竟聞名于世。光緒四年秋,63歲的彭玉麟巡江抵姑熟(今當涂城),適逢采石太白樓重建落成。一天,他偕同幕僚登樓遠眺,把酒憑欄,面對秋日長天,風帆鷗鳥,不禁心事浩渺,提筆作畫,畫就《梅花圖》,命人建碑于太白樓,并賦詩作序。今天所看到的梅花碑石刻和詩文題跋,乃為當年真跡。
(匡杰 整理)
上一篇:詠《蕪湖·天門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上海·孫中山故居》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