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陜西省·潼關》古詩詞賞析大全
潼關,在陜西省潼關縣,古稱桃林之塞,東漢時建關,以潼水而名。唐屬華陰縣,宋、元設鎮潼軍。此關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古代由洛陽通向長安的天險重關,歷來被譽為 “三秦鎖鑰”、“四鎮咽喉”。“秦有潼關,蜀有劍閣,皆國之戶”(《春秋傳》),“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為首稱” ( 《山海關志》)。此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谷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仰視懸崖,俯瞰洪流,險扼峻極,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史可考的戰事就達30多次,如著名的東漢末曹操與馬超之戰,中唐哥舒翰與安祿山之戰等。唐末黃巢農民起義軍及明末李自成大軍,也曾在潼關與統治者進行過殊死戰斗。此關屢遭戰火,文物古跡慘遭破壞,但歷經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國的修葺,城垣保存基本完好。關墻高達30米,東、西、北城樓分踞一方,南、北水關樓遙相對峙,十分壯觀、雄偉。
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川從陜路去,河繞華陰流。
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
[詩名] 題潼關樓
[作者] 崔顥
[注釋] ●雨霽:雨停,天放晴。●津樓:指潼關樓。因潼關地處要津,故稱津樓。解放后因整治黃河,修建水庫,潼關縣城遷移,此樓已不存在。●三輔: 指關中。西漢時,長安及附近地區劃分為三個郡級行政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所治包括近畿的大片土地,合稱“三輔”,后世遂稱關中為“三輔”。●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域,這里泛指全國。此句意謂潼關控制了關中通向關東的要道,就像控制了全國。●川:指黃河。●陜路:即古陜陌,漢稱陜縣,在今河南陜縣黃河南岸三門峽附近。●河:這里指渭河。●華陰:華山之北。古代稱山北為陰。●向晚: 傍晚。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城還備胡。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詩名] 潼關吏(全詩20句)
[作者] 杜甫,759年春,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唐朝軍隊收復了長安、洛陽等地后,以60萬大軍在鄴城包圍了安慶緒,但由于戰略錯誤,被史思明打得全軍潰敗。為迅速補充兵員,唐王朝在洛陽到潼關一帶征兵平叛。杜甫由洛陽經潼關回華州,以切身感受寫下了“三吏”、“三別”。這是其中的一首選句。
[注釋] ●草草:勞苦忙碌。●鐵不如:比鐵還堅固。●借問二句:詩人問關吏,修關是為了防備胡人么?備胡: 防備安史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均為胡人。●丈人四句:是關吏回答杜甫的話,說“老人家您看看這險要之處,它只能容許單人單車通過。在這里用長戟艱苦奮戰,自古以來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啊!”。丈人,關吏尊稱杜甫。●請囑二句:杜甫叮囑關吏的話,以哥舒翰在這里戰敗之事,告誡不要輕敵。唐天寶十五年 (757年) 潼關守將哥舒翰出關迎敵,與安史叛軍戰于靈寶(今河南省靈寶縣) 附近,大敗,傷亡20萬人。
咸東天險設重關。閃日旌旗虎豹閑。
隘地黃河吞渭水,炎天白雪壓秦山。
舊京想象千官入,余恨逡巡六國還。
滿眼非無棄繻者,寄言軍吏莫嗔顏。
[詩名] 題潼關
[作者] 李夢陽
[注釋] ●咸東:咸陽為秦都城,咸東即秦東、陜西之東部,潼關在陜西東部邊界。●閃日旌旗: 旌旗在陽光下閃耀。●虎豹: 旌旗上繪的動物圖案。●隘地: 險要之地。此句意為在這險要之地渭河流入了黃河。●炎天句: 炎熱的季節里秦中有的高山 (如太白山)頂部終年積雪不化。●舊京:指咸陽、長安。●想象千官入:遙想當年咸陽、長安作都城時,眾多官員由此進官。●逡巡句:意思是:遺恨的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不敢奮力攻破潼關,征服強秦,而是遲疑不前,各自退卻,最終招致六國的滅亡。逡巡,遲疑,徘徊不前的意思。●棄繻者:繻,符帛,是供出入關檢查身份的符信。棄繻,用西漢人終軍的故事。終軍,濟南人,好學,辯博能文,年18歲時入潼關,關吏給予“繻”帛,并囑咐說: “為復傳還,當以合符”。意思是: 來日出關,還要查驗核對。終軍把繻棄之于地說:“大丈夫西游,終不復還。”后來他見到漢武帝,果然受到重用。后世用“棄繻者”代指有志向的人。●嗔顏:發怒。
客子來何暮,關門愧昔賢。
首陽祠未遠,商洛路依然。
飛鳥三峰外,孤城落照前。
終軍今白首,非復棄繻年。
[詩名] 入潼關
[作者] 王九思,字敬夫,號渼陂。明代鄠縣 (今陜西戶縣)人。弘治九年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武帝時宦官劉瑾被殺后,他受牽連降為壽州同知。才思與李夢陽、何景明等齊名,為 “前七子” 之一。
[注釋] ●客子:客居他鄉的游子,此系詩人自指。●關門句: 說自己在潼關門前,想到古代諸賢人,不禁感到慚愧。昔賢: 古代賢明之人,如下文的伯夷、叔齊和“商山四皓”。●首陽: 山名,在潼關以北今山西永濟縣南,相傳商朝孤竹君兩個兒子伯夷、叔齊在商亡后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而餓死。●商洛:指商洛山,在潼關以南今陜西商縣。秦末東園公等4個避亂隱居商洛山中,4人皆年80余,眉皓白,人稱“商山四皓”。●三峰:指華山的3個主峰: 落雁 (南峰)、朝陽 (東峰)、蓮花 (西峰)。●落照:落日之光,即夕陽。●終軍: 人名,字子云,即潼關 “棄繻者”,漢武帝授為諫議大夫,奉使說南越王歸屬,越王聽許,但越相呂嘉不從,殺王,終軍亦被害,時年僅20歲。末二句是以終軍自比,意思是自己雖曾懷豪情壯志,但如今已白發斑斑,不是終軍棄繻時那樣少年盛壯之時了。
虎踞龍蟠此要津,迢遙懸處不生塵。
行人若問金湯固,半屬河山半屬人。
[詩名] 題潼關
[作者] 馬理,字伯循,明代三原人。正德年進士,歷官考功郎,因諫南巡受杖,告歸。世宗時重新起用為員外郎,后又遭廷杖,累遷光祿卿,致仕歸,后因地震身亡。
[注釋] ●要津:重要的津渡。●迢遙:遙遠。●金湯: 金城湯池的簡稱,金以喻堅,湯喻沸熱不可近。這里指潼關如金湯一般堅固。●半屬句:意思是潼關之所以固若金湯,還須靠人的因素,如唐時哥舒翰以20萬大軍守關,尚且被安祿山打敗,使潼關陷落。
關門高鎮處,飛鳥不能過。
雉堞連群嶂,風煙俯大河。
代更千戰少,勢在一夫多。
入夜聞刁斗,軍聲壯若何。
[詩名] 潼關
[作者] 王庭,字言遠,一字邁人,清代浙江嘉興人。順治六年進士,任廣州府知府,累官至山西右布政使。不久致仕歸。布衣優游凡30年,專心著書明道。工詩。
[注釋] ●雉堞:城上女墻,即帶有射箭孔的墻垣,代指城墻。群嶂: 像屏嶂一樣的群峰。●大河:指黃河。●代更句:謂歷來朝代更迭之際,潼關所經的戰事不下于千次。●一夫:潼關因地勢險要,向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一夫多,說一夫當關還嫌多,是夸張形容,極言其險。●刁斗:古代軍中用具,白天用來燒飯,晚上擊以巡更。
潼津直上勢嵯峨,天險初從百二過。
兩界中分蟠太華,孤城北折走黃河。
復隍幾見熊羆守,棄甲空傳犀兕多。
漢闕唐陵盡千黍,雁門司馬恨如何。
[詩名] 潼關
[作者] 王士禛
[注釋] ●潼津:潼關。●嵯峨:高峻貌。●百二:《史記·高祖本記》:“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懸隔千里,執戟百萬,秦得百二焉。”謂秦地險要,其軍隊可以二抵百。●兩界:古代以太華山將天下山水分為南北兩界。●蟠太華:華山盤曲而伏。●北折:黃河自龍門南下,至潼關折而東流。●復隍:《易經·泰卦》:“城復于隍”。隍是無水的護城壕。●熊羆: 指軍隊。●棄甲: 指戰敗。兕(shi,似),雄性犀牛。其皮可制甲。此句用 《左傳》故事: 宋國華元被俘逃回,人們譏諷他,他答曰: “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意思是有牛就有皮,牛皮多得很,丟棄戰甲有什么了不起的?以上兩句謂潼關雖險,但歷史上棄甲丟關者也不少。●漢闕句:說漢唐的宮殿陵墓多已平為田地,長滿禾苗。●雁門司馬: 指明末大將孫傳庭,代州振武衛(今山西代縣,舊稱雁門)人。崇禎十五年,以兵部右侍郎督師陜西,抗擊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十六年升兵部尚書 (古稱司馬),在農民起義軍攻破潼關時戰死。
立馬風陵望漢關,三峰高出白云間。
西來一曲昆侖水,劃斷中條太華山。
[詩名] 望潼關
[作者] 峻德,字克明,一字慎齋,清代滿人。乾隆中舉博學鴻詞科。
[注釋] ●立馬句:寫自己立馬站在風陵渡西望潼關。風陵,即風陵渡,是東漢時曹操西征韓遂,自潼關北渡時的要沖渡口。●三峰:指西岳華山三峰。潼關背倚華山高峰。●一曲昆侖水: 指關前的黃河,黃河在陜西與山西間,由北向南流,至風陵渡折向東流,入河南與山西境界,故稱“一曲”。昆侖水,古人認為黃河水來自昆侖山,故名。●劃斷句:在風陵渡與潼關處,黃河的北岸是中條山,南岸是華山(即太華山),用“劃斷”極寫黃河水勢之猛,勢不可擋。
出險復入險,別山仍上山。
河流五夜色昏黑,一片日紅先射關。
壯哉龍門濤,至此始一折。
君不見哥舒拒祿山,魏武破孟起。
門開如云列千騎,喧聲動天箭灑地。
時平云氣亦卷舒,孱卒立門司啟閉。
關頭飯罷客亦閑,早有太華開心顏。
[詩名] 潼關(全詩二十句)
[作者] 洪亮吉,子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清代陽湖 (今江蘇省武進縣) 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授編修職,后督貴州學政。嘉慶時因批評朝政被遣戍伊犁,后遇赦回鄉。此詩是回鄉途中經過潼關時所寫。
[注釋] ●河:指黃河。●五夜:五更。●龍門: 即禹門口。在山西河津縣西北,陜西韓城縣東北。黃河經此處,兩岸崖壁對峙,如門闕一般,故稱。●一折:黃河到潼關附近折向東流。●哥舒拒祿山: 哥舒即哥舒翰,唐朝大將,突厥人。祿山即安祿山。安祿山叛亂后,唐玄宗命哥舒翰率兵20萬駐守潼關,后出關迎戰,全部傷亡,哥舒翰自己也戰敗被俘殺。●魏武破孟起:魏武指曹操 (其子曹丕稱帝后,謚曹操為武帝),孟起即馬超,馬超字孟起。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在潼關大戰,馬超敗走涼州。●門開二句:表現想象中雙方激戰的情景。門,指潼關門。列千騎,形容守關者眾多。灑地,散落在地上。●時平二句:意為太平時期潼關上云氣卷舒自如,只需孱弱士卒負責開門、關門就行了。●太華: 即華山,在潼關西。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詩名] 潼關
[作者] 譚嗣同,這首詩是早年從湖南赴蘭州其父任所途中,經潼關時所作。
[注釋] ●終古:從古到今。●簇:聚集。●河流句:黃河奔流在廣闊原野上還嫌受束縛。●山入句:意為潼關以西山勢更加峰巒起伏。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詞名] 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作者] 張養浩
[注釋] ●山河表里: 表是外,里是內。《左傳》載:晉、楚之戰前,子犯勸晉文公決戰,說即使打敗了,晉“表里河山,必無害也。”此處用以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西都:漢以長安為西京,又稱西都。這里泛指秦、漢及唐在此附近所建的都城。●意踟躕: 猶豫、徬徨、感慨。●秦漢經行處: 指沿途所看到的秦漢遺跡。
上一篇:關于描寫《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山東省·靈巖寺·普照寺》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