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
雨過一蟬噪, 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 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 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 歌吹是揚州?
揚州在唐代是一個繁華的都市。杜牧曾經在揚州當過淮南節度府掌書記,寫過不少描寫揚州繁華的詩篇。“春風十里揚州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煬帝雷塘土,迷藏有舊樓。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都把揚州美麗動人的繁華景色透露了一點。相傳杜牧在揚州的時候,生活十分放蕩,紙醉金迷,笙歌徹曉,連節度使牛僧孺都對他這種“供職之外,惟以宴游為事”的生活有所勸告。這種生活決定了他的創作,對揚州繁華的一面寫得比較多,有的內容還比較庸俗。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杜牧又一次來到了揚州。不過這一次的心情不如以往好,沒有了數年前作淮南節度府掌書記時的豪興。他到揚州來的目的是:他的弟弟杜顗患眼病,看不見東西,居揚州禪智寺。杜牧告假,自洛陽帶了個醫生來給他弟弟看病的,大概也住在寺中。根據唐時的制度,有職務的官員請假滿一百天的話,就算是自動離職了。所以這一次杜牧為弟弟的病連官也丟了。正因為如此,所以,這次杜牧筆下的揚州,便換了另一副面目。這大概并不是揚州轉瞬之間冷落了下去,而是作者著眼點不同的緣故罷了。
禪智寺,在揚州城東十五里,本隋煬帝故宮,后建為寺。一名竹西寺。寺前有橋,跨舊官河。《題揚州禪智寺》,是題在禪智寺上的一首詩。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這是一個秋天。雨剛剛下過,天氣也才轉涼。樹上有一個知了在不停地叫著。飄蕭,是形容秋天的景象的詞,飄搖,蕭瑟。草木搖落,桂枝飄香,松樹還昂首挺立,葉色長青,濤聲陣陣,這些都在告訴人們,這的的確確已經是一個秋天了,不久,那知了也會停止它的叫聲的。這開頭兩句,告訴了我們禪智寺環境的幽靜,氣氛的蕭瑟。“蟬噪林逾靜”,這是大自然相反相成的辯證法,更何況現在只有“一蟬”在斷斷續續地“噪”,使幽靜中更增添了一層陰森的感覺。
“青苔滿階砌”,表示人跡罕至。作者及其弟弟,不為養病找個清靜的環境恐怕也不會到此地來。因此,整個階砌上,長滿了青苔,似乎斷絕了與人們的來往。相反地,這兒倒是鳥兒經常出沒的處所。“白鳥故遲留”,是說白色的鳥兒故意在這里長期地停留。他們任意地在天空中翱翔,歡叫,歌唱,是多么地自由自在。目睹此景,確也會令人心曠神怡吧!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是傍晚的景色。傍晚的煙氣在深樹叢中產生,這說明樹林之深、之大;寺中的小樓在夕陽的余輝下,顯得分外地可愛。著一“下”子,便寫出了夕陽由明亮逐漸趨向暗淡的過程,原來是照在小樓上的,現在慢慢地向下移動,漸漸地離開小樓了。
這前六句是寫景之詩,一以貫之,曰“靜”。這是恰恰和作者以前描寫的揚州相反的。蟬鳴,松響,桂香,苔青,鳥留,暮靄,斜陽,無一不是為了突出環境之靜寂的。出家人需要“靜”,養病人需要“靜”,對于一個心情不好的人來說,更需要“靜”。作者有意選取這些最能表達“靜”的事物和鏡頭,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極為“靜”寂的世界,使詩也有了點“右丞”風味了。
最后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結筆,用另一種寫法來突出寺的幽靜,更應說是傳神之筆。這兩句的意思是:象這樣寂靜,誰知道是歌吹繁華的揚州呢?竹西路,指的是禪智寺前官河北岸的路。這樣寫的奧妙在于,它喚起了讀者心田中歌吹繁華的揚州的聯想,把它來與現實的禪智寺作比較,相形之下,便更突出了禪智寺的幽靜。然而作者這種對比之法,并沒有直接搬出歌吹繁華的揚州來描寫一番,而是寄托在一種虛寫的聯想之上,便使讀者覺得別有一種韻味,也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筆墨。這種以虛襯實的的方法,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上一篇:《題君山·唐·雍陶》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飲湖上初晴后雨·宋·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