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 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 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 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 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 飛焰照山棲烏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 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 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 有田不歸如江水。
〔金山寺〕在今鎮江。作者于熙寧四年過此,游了金山,寫下這首詩。〔宦游〕在外鄉做官。〔中泠ling〕泉名,在金山西北。〔石盤陀〕即金山。盤陀,石大且多的樣子。〔生魄〕有月叫生魄,無月叫死魄。作者游金山寺,在農歷十一月初三日,這時月亮才有一點兒光,所以稱為初生魄。〔非鬼非人句〕作者自注:“是夜所見如此。” 〔歸山〕指辭官歸隱。〔謝〕告訴。
蘇軾因卷進新法的浪潮中,被佞人誣告貪污,于是請求外調,出任杭州通判。熙寧四年(1071)冬,蘇軾赴杭州途中,經過鎮江,游了金山寺,并在寺中宿夜。這首記游詩,不是記游名山古寺,而是抒發自己因受陷害感到抑郁而產生的思鄉之情。正因為如此,詩的開頭兩句不寫金山而寫長江。因為他出生在長江上游,對長江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今宦游異地,又見到了闊別十二年的長江,很自然地神思萬里,想到與家鄉密不可分的長江源頭了。這奇特的寫法,難道不是因為奇特的遭遇決定的嗎?而這奇特的遭遇,又是通過奇特的寫景來完成的。
這首詩全部圍繞長江來寫。從江水來自故鄉作起筆,到面對江水立誓歸耕“豈得已”作收筆,無不寫江水,寓心潮,抒鄉情。作者甚至不厭其煩地用了十個“江”字,再加上其它與江有關的景色,那就更加迷人了。請看:江心的潮頭,江岸的潮痕,江波中的盤陀巨石,兩岸的連綿青山,江面的萬頃波紋,江上的落日奇觀,江天的紅色晚霞,如鉤的微明江月,夜半的江心火炬,因怕光發出驚叫的棲烏,以及虛幻的江神等等,哪一句離開了長江呢?描寫如此壯麗的景色,無不寄寓著詩人眷念故鄉的情思。詩中插入炬火一段,引出了江神,是詩人遐想的延伸,這種遐想由實而虛,詩的意境由奇入幻,迷離恍惚。而這種奇異的幻境,皆由思歸之念產生。在江神責怪詩人有鄉不歸的怨言中,詩人的思緒又回到現實中來,他發誓歸鄉,然而家中已是無田可耕歸不得了。
全詩由望江而思鄉,由思鄉而思歸,再由思歸而歸不得,一氣呵成,字字有金石之聲。詩篇由實而虛,又由虛而實,做到了虛實相生,意境深遠。再加上詩中多次換韻,表達了詩人思潮的激蕩,思鄉的情深。那回腸蕩氣的筆勢,猶如江水滾滾,表現出詩人開朗的胸襟,以及不為逆境所屈的樂觀精神,給人以美的熏陶。
上一篇:《游虎丘山寺·宋·王禹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渼陂行·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