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攀龍
縹緲真探白帝宮, 三峰此日為誰雄?
蒼龍半掛秦川雨, 石馬長嘶漢苑風。
地敞中原秋色盡, 天開萬里夕陽空。
平生突兀看人意, 容爾深知造化功。
李攀龍為明代“后七子”之一,為詩宗法盛唐,在他的這首詩中,即可見出一斑。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不是王維的恬淡靜穆,而是李、杜等人的渾宏壯闊。詩人以不同的視角,展現(xiàn)出了雄放壯觀的景象。
首聯(lián)平視近景。詩人站在太華山巔,但見白云縹緲,霧氣繚繞,如入仙宮仙境。“真探”二字,正寫出了詩人這樣的感受。真探,僅是形象逼真而已。放眼觀望,詩人又見三峰傲然挺立。置身此境,與物化一,詩人不禁發(fā)生奇想:三峰聳立,傲然一世,卻又是為了何故,因的何人?
頷聯(lián)寫風寫雨。詩人俯視茫茫秦川,見風吹雨驟。蒼龍施雨,大雨傾瀉,風神發(fā)威,漢苑石馬也象在長嘶奔鳴。這里極寫雨猛風威。頸聯(lián)為遠視所見。詩人放眼去處,有坦蕩無垠的大地中原。此時已屬秋末,風過處,黃葉飄落,秋色殆盡。秋天天高氣爽,夕陽斜照下,遼闊中原更覺空曠。《南齊書》中論畫曾說:“咫尺之內(nèi),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里之峻。”此雖畫論,亦適于論詩。李攀龍在頷頸二聯(lián)內(nèi),正是將天地籠于詩內(nèi),將萬物攝盡筆頭。四言中間,包蘊了天地山川。
魏晉玄學主張“得意忘象”、“寄言出意”,山水詩興,亦多由此為據(jù)。李攀龍這首詩尾聯(lián)二句,顯然也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由華山三峰之傲世雄立,詩人忽然間想到了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詩人說,爾等平生傲然卓立,也許該知道這是天地造化使然,非自己之力。視作反問,便可作如此理解:既是天地造化之功,也大可不必傲視天下了。
通觀全詩,有寫景有感慨,情景交融,物我化一。藝術(shù)上最明顯的是,詩人以畫筆為詩,以跳躍掃描,以極大的跨度,盡其所能,包涵更多的意象。在風格上,這首詩寫得比較開闊,氣韻也流暢。其缺陷或不足在開拓升華即所得之意較為一般,故此較唐代李、杜諸家,思想深度上便稍遜一籌。
上一篇:《望海潮·宋·柳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楓橋夜泊·唐·張繼》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