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首頁·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精講·第二篇 散文、辭賦、駢文專卷 下冊·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姚鼐·游媚筆泉記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第一段:總說媚筆泉地理位置
以歲三月上旬, 步循溪西入。 積雨始霽, 溪上大聲然, 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嶲。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 也; 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 “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左丈學沖于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于是。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為之記。
****
這又是一篇篇幅較短的山水游記,文筆雋秀,刻劃細膩,構思頗具匠心,讀來令人尋味。
“媚筆泉”,是皖中南桐城的一大名勝,位于縣城西北,毗連舒城的龍眠山中。其山脈綿亙起伏,巖壑深秀,其間分布著:青布潭、碾玉峽、椒園和媚筆泉諸勝。姚鼐這篇游記,就是記述同伯父姚范(號姜塢先生)一起沿龍溪入龍眠山至媚筆泉之一路看到的秀麗風光,并從中表達了作者的情趣與人生取向。
****
本篇一般都分成三大段,但中間一段似嫌龐雜,故一分為二,更清晰一點,則成四段——
第一段(1節):總說媚筆泉地理位置;
第二段(2節):細描龍溪沿途風光;
第三段(3節):刻寫媚筆泉勝跡;
第四段(4節):簡要交代作“記”之緣由。
以下按段邊釋邊說——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一、詮詞釋句:
連山殆數百里——連綿不斷的山嶺幾乎達數百里。這就是著名的龍眠山。
迤平與屏矗墉回——迤(yǐ以)平,斜行漸漸平坦。屏矗墉(yōng擁)回,象似屏風那樣聳立著,又象城墻一樣曲折。
嶄橫與徑——嶄,通“巉”。嶄橫,高峻綿橫。徑,通行,經過。
龍溪——溪名,即龍眠大溪。
二、略述大意:
安徽桐城的西北方向,有一片連綿的山峰約達數百里,到了縣城,地勢才漸漸趨向平坦。在山勢將要平下來的地方,有兩座山崖忽然相合有如矗立的屏風,又象曲折環繞的城墻。它們高高地橫隔著,似乎不可通行,龍眠大溪那彎彎曲曲的流水,就從這兩座山崖之間流了出來。
第二段:細描龍溪沿途風光
以歲三月上旬, 步循溪西入。 積雨始霽, 溪上大聲然, 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 也; 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一、詮詞釋句:
然與樅、橡與鳴巂——(cóng從)然,象聲詞,水流淙淙聲。樅、橡,樅(cōng匆),一種名貴古樹,俗稱冷杉。橡,櫟樹之一種,其果實稱“椽栗”可食。鳴巂(xī西),即鳴叫著的子規。
振鬛宛首與溶云——振鬛(liè列),宛首,即振鬃回首。鬛,馬鬃。宛,屈曲。溶云,一說浮動著的白云溶成一片。一說看水中的倒影:云如溶于水,以后說為是:
翼乎臨于溪右——像展翅大鳥臨立在溪之右岸。翼,即翼然,意指如鳥之展翅。
李公麟與垂云沜——李公麟,北宋畫家,字伯時,安徽舒城人,晚年居桐城龍眠山,因號“龍眠居士”。官朝奉郎,其畫擅長人物、鞍馬及書法,與蘇、黃、王、米有深交,傳世《五馬圖》很著名。垂云沜(pàn判),即李龍眠隱居之處。沜,通“泮”,半月形水池。一說“水邊”,非也。
石罅——罅(xià下),縫隙。石罅,即石縫。
二、略述大意:
在今年三月上旬,我們沿著龍溪徒步進入龍眠山。下了很久的雨剛剛停止,溪流滾滾,發出很大聲音。走了十多里路,兩旁多奇石、香草,還有松樹、冷杉、槐、楓和栗、橡等各種樹木,而且不時地傳來子規的鳴叫聲。再看溪中,有著很深的水潭,有塊巨大石巖從潭中露出,像一匹馬在潭里洗完澡起來,抖動著馬鬃,回過頭來望它的伙伴。我們攀附著巨石,登上高處,俯看水中的倒影:天上的云兒好似溶化在水里,飛鳥也象在往下墜落。
這是第二段中的第一層意思,即描寫了龍溪中的景物和兩岸的風光,下邊再寫所見的古跡——
我們又沿著山崖往西走,約二里處,見到相壘如高樓的巖石,又像展翅欲飛的大鳥臨立在溪流的右岸。有人說,這是宋代李公麟的居所“垂云沜”;又有的說,后來的人尋找李的住所,實在難以弄清楚了,只得加以“垂云沜”之名。石縫中長出大樹,其樹蔭可遮蔽數十人之多,樹枝向前伸展到平地上。這塊平地可以鋪上席子坐人。
作者通過這兩層文字,把龍溪沿途的旑旎風光加以細細的描繪,文辭簡潔,而形象動人有美不勝收之感。這既使作者表達了自己探幽攬勝的情趣,也讓人看到了攬勝者的通脫磊落胸懷。
第三段:刻寫媚筆泉勝跡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 “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左丈學沖于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于是。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
一、詮詞釋句:
何文端公——即何如寵,字康侯,明萬歷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死后謚文端。
摩崖——于山崖或石壁上鐫刻文字。
左丈學沖——即左學沖老人。丈,是對老年男子尊稱。學沖,左世容之字,號筆泉,桐城人。清代乾隆時進士,曾任武進縣教諭。姚鼐為他的時文集作過序。
卒起與肅振與磯石——卒起,卒,通“猝”,突也。卒起,即突然而起。肅振,劇烈振動。肅,此為急也。磯石,水邊突出的石頭
二、略述大意:
在“垂云沜”之南有一口清泉。明代文端公何如寵曾題字于崖上,叫“媚筆之泉”。媚筆泉的水漫流在石坦上,形成一個圓池。池內的泉水漲滿時,經引導流入山溪里。
這時,左學沖老人,即左世容。他在池旁整地建造房子,但未完工,邀請并招待了九位客人。傍晚時分,天氣有些陰沉,山里的風突然刮了起來,其勢兇猛,震撼著巖壁,于是,蕪雜叢生的草木,眾多的山泉和池邊的巖石,都一并發出了響聲,交相轟鳴。游人感到可怕,就走上了歸途。
這段文字專為此游目的地——“媚筆泉”專設的,用意是以便加意刻畫“媚筆之泉”,主要是從兩方面來寫:先是表現作者訪古探源和攬勝賞奇的情懷;然后記敘左學沖筑室幽居,并盛情邀飲,受到了款待。但是,最后卻以“山風卒起,令人悚然”,掃興而歸,并顯示此乃荒僻野地,不宜久留。這個結尾,給人一個含蓄的表示:作者不愿、也不樂于歸隱的傾向。
第四段:簡要交待作“記”的緣由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之記。
一、詮詞釋句:
姜塢先生——即姚鼐伯父姚范,字南菁,號姜塢。清乾隆六年(1741)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辭官于天津、揚州等書院講學,姚鼐少年即從學于他。
二、略述大意:
這一天,伯父姚范邀我一同往游,我就跟他去了。伯父又叫我寫了這篇游記。
****
姚鼐這篇文章,記述了游桐城龍眠山的媚筆泉的經歷與觀感,探奇搜幽,情趣盎然,確是一篇紀游佳作。
寫法上的主要特色,以下講兩點——
一、它沿用與發展了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的藝術構思,即不著議論,意蘊不盡
文章四段文字,除了文尾略寫紀游緣由之外,其余文段幾乎全部用來細寫龍溪的形勝與沿途風光。在行文中,把秀水幽景曲盡其形容:溪水、溪潭、溪石和溪岸,及其溪樹和危崖峭壁,以及水聲、鳥鳴等等百奇眾物,萬般幽姿,均加以工筆細繪,無不酷肖。但對此游目的地——媚筆泉,卻只用一段文字加以描述,著筆比較疏朗,并在最后,卻用“山風卒起”,令人悚然,掃興而返。這就把一個龍眠大溪的源頭即媚筆泉,寫得荒冷寥寂,是個不宜居人之處。
顧“題”思義,這篇游記散文,重點在“游”,突出游歷,是題中應有之義,因為它不是為“媚筆泉”作記,而是記寫游歷的經過與感受。所以,這樣安排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對此次游旅的目的地“媚筆泉”,為什么這樣寫呢?是否別具用意?不妨讓我們細看一下這段文字的安排:全段十五句,用五句直接記寫媚筆泉景致,表現了一點訪古賞奇的情懷;而用了三句記述時人在此筑室招隱之事,且用更多的文字(共六句),描繪此地幽冷荒僻,不宜久居,因而速乘“日暮半陰”之天氣,帶著驚恐心情,掃興而返。這不正是用比較曲折含蓄的文字告知世人:我并非清高自全而遁世無為的“林間居士”,不喜隱逸的意向。
文章這樣謀篇布局,顯示了一個特色:“不著議論,意蘊無盡”的藝術構思。它的這個無盡之“意”,不依靠作者直接議論來表達,而是借景寄懷,讓此游所見所聞的各色景物含蓄地自然流露了出來,并留給讀者無窮的回味。
二、景物描寫手法的多樣化
作者在行文中不時運用各種精妙手法來摹寫種種景物。主要有——
取譬法。游記類散文常用之法,此文也不免俗,但用得特具匠心。比如以屏風喻途中“屏崖當前”,既形象地寫出崖壁陡峭,又融進個人的感受;又對泉旁之山巖,以飛檐重樓作譬,讓心態巖勢一筆寫出,形象之極;特別是對流云、飛鳥的比喻更出料想之外:潭中云影似溶于水中,自高而下的飛鳥,有如跌落山崖。
擬人法。這是文中別有情趣的一種寫法。把深潭中之巖塊,用擬人化手法,使它活現于人們眼前:馬浴溪中,抖散鬃毛轉頭顧盼自己的伙伴,饒有情趣。
比照法。用龍溪同媚泉,兩兩作比,然后“照”出兩水之美,各有特色:龍溪雄奇,媚泉秀麗。
烘托法。這也是本文用得成功之一法。如寫龍溪形勢,先從正面描述,顯示其水流之長,水量之豐,水勢之急和水聲之大,給人以壯闊雄奇之感;作者還嫌不足,又以側面補寫了奇石之多,林木之雜和林鳥之啼來加以烘托,使前述之感受加深,更加具象化。又如,文章的中心,應是“媚筆泉”,但它卻帶上了長長的龍溪的描摹,為什么?其實,這也是一種烘托手法,即以“溪”托“泉”,以“繁”托“簡”,以“媚筆泉”有異于龍溪的特有風貌示人,令人獲得一個異樣的感覺。
以動寫靜法。這是本文用得更多、也是更有成就的手法。前邊已述的“寫石如馬”、“喻崖為樓”等,即是此法的生動運用,特別是“顧侶”、“翼如”等詞的活用,更使靜態景物變成動態,躍然紙上。以聲襯幽,正是此法的具體表達,也使本篇散文妙趣橫生,更富文學性。
上一篇:魏晉唐宋辭賦·曹植·洛神賦
下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惲敬·游廬山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