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散文·司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節(jié)選)
李愬謀襲蔡州。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李祐言于李愬,曰: “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比賊將聞之,元濟已成擒矣。” 愬然之。
冬,十月……辛未,李愬命馬步都虞候、隨州刺史史旻留鎮(zhèn)文城,命李佑、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自與監(jiān)軍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誠將三千人殿其后。軍出,不知所之。愬曰: “但東行!” 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及烽子,據(jù)其柵。命士少休,食干鞴。整羈靮,留義成軍五百人鎮(zhèn)之,以斷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將五百人斷洄曲及諸道橋梁,復夜引兵出門。諸將請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 諸將皆失色。監(jiān)軍哭曰: “果落李祐奸計!” 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 然畏愬,莫敢違。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鵝鴨池,愬令擊之以混軍聲。
自吳少誠拒命,官軍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為備。壬申,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祐、李忠義钁其城為坎以先登,壯士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愬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曰: “官軍至矣!” 元濟尚寢,笑曰: “俘囚為盜耳! 曉當盡戮之。” 又有告者曰: “城陷矣!” 元濟曰: “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 起,聽于廷,聞愬軍號令曰: “常侍傳語。” 應者近萬人。元濟始懼,曰: “何等常侍,能至于此!” 乃帥左右登牙城拒戰(zhàn)。
時董重質擁精兵萬余人據(jù)洄曲,愬曰: “元濟所望者,重質之救耳!” 乃訪重質家,厚撫之,遣其子傳道持書諭重質。重質遂單騎詣愬降。
愬遣李進誠攻牙城,毀其外門,得甲庫,取器械。癸酉,復攻之,燒其南門。民爭負薪芻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時,門壞,元濟于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且告于裴度。是日,申、光二州及諸鎮(zhèn)兵二萬余人相繼來降。
李愬還軍文城,諸將請曰: “始公敗于朗山而不憂,勝于吳房而不取,冒大風甚雪而不止,孤軍深入而不懼,然卒以成功,皆眾人所不諭也,敢問其故?” 愬曰: “朗山不利,則賊輕我而不為備矣。取吳房,則其眾奔蔡,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風雪陰晦,則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軍深入,則人皆致死,戰(zhàn)自倍矣,夫視遠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詳細,若矜小勝,恤小敗,先自撓矣,何暇立功乎!” 眾皆服。
……
愬儉于奉己而豐于待士,知賢不疑,見可能斷,此其所以成功也。
****
本篇《李愬雪夜入蔡州》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之《唐紀》。
文章生動地記述了李愬于雪夜采取突擊戰(zhàn)術大破蔡州,活擒了魁首吳元濟的經(jīng)過。它表現(xiàn)了李愬機智勇敢與深謀大略的軍事才能。
****
全文七節(jié)文字,可分三段——
第一段(1節(jié)):主帥知人善任,采納降將獻策;
第二段(2-5節(jié)):風雪之夜,奇襲蔡州:
第一層(2節(jié)):調度軍隊,絕密行軍;
第二層(3節(jié)):官兵入居外宅,元濟猶然不知;
第三層(4節(jié)):抓住時機,瓦解敵軍;
第四層(5節(jié)):攻入牙城,賊首就擒。
第三段(6-7節(jié)):將帥對話總結,李愬超拔才能。
第一段:主帥知人善任,采納降將獻策
李愬謀襲蔡州。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李祐言于李愬,曰: “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比賊將聞之,元濟已成擒矣。” 愬然之。
一、詮詞釋句:
李愬與李祐——李愬(sù宿),唐憲宗大將,字元直,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元和十一年(816)任唐、鄧節(jié)度使,奉命討伐吳元濟(淮西節(jié)度使吳少陽子)叛亂。后以功封涼國公。李祐,淮西降將,原為吳元濟守興橋柵,驍勇有謀,長治軍,羌戎畏服。
蔡與洄曲——均為地名,前者指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是吳元濟盤踞之地。后者,是指今河南商水西南一帶。
州城與賊將——前者指蔡州之州城。后者指吳元濟派往洄曲以及四境防守的將領。
元濟——即吳元濟,淮西彰義節(jié)度使,叛逆之魁首。據(jù)載,淮西地區(qū)先為李希烈割據(jù)稱帝。李希烈死后,吳少誠(希烈部將)、吳少陽(吳少誠大將)、吳元濟(吳少陽之子)先后任節(jié)度使,割據(jù)依舊,常常縱兵四出焚掠。是時,吳逆盤踞在首府蔡州。
二、略述大意:
李愬決定用計攻下吳元濟的老巢蔡州。每逢得收吳逆外來的降兵,李愬一定要親自找來詢問,了解對方的底細。于是,有關蔡州那邊的環(huán)境狀況、防御工事和兵力部署等各方面情況,都了解得很清楚。此時,降將李祐向李愬獻計說:“蔡州的精兵都駐扎在洄曲和四周的邊地上,守蔡州城的均是一些老弱殘兵,我們可以避實就虛,一直攻入城中去。等到賊將們聽到了動靜,吳元濟已經(jīng)被擒住了。”李愬聽后,認為這話很對。
第二段:風雪之夜,奇襲蔡州
這段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內容較多,篇幅最長,有四節(jié)文字,含有如下四層意思——
第一層:調度軍隊,秘密行軍
冬,十月……辛未,李愬命馬步都虞候、隨州刺史史旻留鎮(zhèn)文城,命李佑、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自與監(jiān)軍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誠將三千人殿其后。軍出,不知所之。愬曰: “但東行!” 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及烽子,據(jù)其柵。命士少休,食干鞴,整羈靮,留義成軍五百人鎮(zhèn)之,以斷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將五百人斷洄曲及諸道橋梁,復夜引兵出門。諸將請所之,愬曰: “入蔡州取吳元濟。” 諸將皆失色。監(jiān)軍哭曰: “果落李祐奸計!” 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 然畏愬,莫敢違。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鵝鴨池,愬令擊之以混軍聲。
一、詮詞釋句:
冬與辛未——冬,是指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冬天。辛未,指古歷十月十五日。
都虞候與史旻留鎮(zhèn)文城——都虞候,官名,漢已有此名,隋為東宮屬官,唐中葉以后方鎮(zhèn)均置都虞候,五代以后遂為禁衛(wèi)官。史旻(mín民),隨州刺史。文城,吳元濟于蔡州一百二十里處所設置的一個防御點。
突將與監(jiān)軍——突將,是敢死隊的稱謂。李愬遣兵攻打朗山時所招募的“敢死士”三千人,號稱“突將”。監(jiān)軍,唐制,君主派往各鎮(zhèn)及出征討叛的軍中監(jiān)督者,多由宦官擔任。
殿其后——即“殿后”,亦即“殿軍”,走在軍隊的最后邊。此指擔任整個部隊的后衛(wèi)之軍。
戍卒與烽子——戍(shù樹)卒,即防守之士兵。烽子,指專任防守烽火臺的士兵。
據(jù)其柵與少休——柵(zhà乍),原是用竹木條編成的防攔物,此泛指防御工事,如壁壘、望樓和障礙設施等。“據(jù)其柵”,就是據(jù)守這些設施。少休,略事休息。
干鞴與羈靮——干鞴(bèi備),即干糧。羈靮(jī dí幾敵),即馬絡頭與馬韁繩。
義成軍——此為唐代方鎮(zhèn)名,治所在滑州,即今之河南滑縣。
朗山與丁士良——朗山,在今河南確山西北。丁士良,原為吳元濟帳下捉生虞候,后為李愬部將所擒,歸降后,擔任“捉生將”。
請所之——請問往哪里去。請,猶問也。所,指事之詞指出動作對象。之,前往,去到。
果落李祐奸計——監(jiān)軍對李愬此次乘風雪夜奇襲行動,不悉底里,故誤為受降將李祐的誆騙。
旌旗與相望——旌(jīng京)旗,即旗幟。旌,古代旗類通稱。《儀禮》鄭玄注:“旌,總名也。”相望,前后都能看見,形容眾多。
二、略述大意: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冬天,古歷十月十五日,李愬命令馬步都虞候、隨州刺史史旻留守離蔡州一百小里的一個防御點文城;又命令李祐、李忠義統(tǒng)領三千突擊隊作為先鋒;自己即同監(jiān)軍一道率領三千兵為中軍,還派李進誠帶三千人擔任后衛(wèi)。安排就緒后,即出發(fā),但大家都不知往哪去。李愬即說:“只往東向走!”走了六十里路,天黑時到了張柴村,全部消滅了敵方守衛(wèi)的士兵,占領了他們的陣地。李愬命令士兵略作休息,吃些干糧,檢查一下鞍馬,留下五百人在“義成軍”防守,以攔阻自朗山方面來的救援部隊;又命令“捉生將”丁士良率五百人負責截斷洄曲和各路的橋梁要道。然后,又下令連夜率軍進發(fā)。諸將們請示究竟出發(fā)到哪里去?李愬說:“到蔡州捉拿吳元濟。”眾將們聽了,都嚇得臉上變色。監(jiān)軍甚至哭著說:“我們果然中了李祐的奸計!”這時候,正刮著大風,飄著大雪,軍旗都讓風扯破了,人馬凍死的隨處可見。天色陰沉漆黑,從張柴村朝東去的道路,都是官軍們從未走過的。現(xiàn)在,人人都以為這次必死無疑。但是,大家都怕李愬,沒有誰敢違抗。半夜時,雪越下越大了,走了七十里,到了蔡州城邊。靠近城的地方有一個養(yǎng)鵝鴨的池塘,李愬就令士兵們把鵝鴨打得嘎嘎亂叫,來混淆人馬行動的聲音。
第二層:官兵入居外宅,元濟猶然不知
自吳少誠拒命,官軍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為備。壬申,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祐、李忠義钁其城為坎以先登,壯士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愬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曰: “官軍至矣!” 元濟尚寐,笑曰: “俘囚為盜耳!曉當盡戮之。” 又有告者曰: “城陷矣!” 元濟曰: “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 起,聽于廷,聞愬軍號令曰: “常待傳語。” 應者近萬人。元濟始懼,曰: “何等常侍,能至于此!” 乃帥左右登牙城拒戰(zhàn)。
一、詮詞釋句:
自吳少誠拒命等二句——自從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吳少誠抗拒朝廷盤據(jù)蔡州,至憲宗元和十二年(817)李愬攻取蔡州,前后共三十二年。
壬申與四鼓——壬申,指當年十月十六日。四鼓,就是四更天。
钁其城為坎以先登等二句——钁(jué決),原為大鋤,此指挖。坎,坑洞。這是說,先在城墻上一步步地挖了坎兒,先爬上城頭,突擊隊也跟著爬了上去。
擊柝者與如故——柝(tuò托),打更器具。擊柝者,即更夫。如故,照舊。
入居與就吾——入居,此指進占。就吾,是說跑到我這里來。就,趨,向。
常侍與牙城——常侍,是指李愬。當時他以檢校左散騎常侍任隨唐、鄧節(jié)度使,故稱。牙城,唐代藩鎮(zhèn)主帥居住之處建牙旗,故稱“牙城”。
二、略述大意:
自從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吳少誠背叛朝廷而盤踞蔡州以來,到憲宗元和十二年(817)李愬攻取蔡州,前后三十二年,所以,蔡州的人不為防備。當年十月十六日,四更天時,李軍到達蔡州城下,卻沒有一個人知曉。李祐、李忠義在城墻上一步步地挖了坎洞,先爬上了城頭,突擊隊也隨后跟著上了城。守城士卒正睡熟,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殺了,只留下打更的人,迫著他們照常打著更梆。接下去就打開了城門,讓大部隊進了去。行至內城,也按老辦法行事,城內的人也未覺察到官兵已經(jīng)入城。當雄雞啼鳴時,雪也停止了,李愬進城占據(jù)了吳元濟的外衙。有人報告吳元濟說:“官兵到了!”吳元濟睡在床上笑著說;“這是俘虜們在搶東西罷了。到天亮時把他們都殺光。”不久,又有人報告說:“州城已經(jīng)失陷!”吳元濟不相信地說:“這一定是洄曲的孩兒們來向我討寒衣的。”起了床,在庭院聽了一下動靜,聽見李愬正在給部隊下達命令,隨聲呼應的約有上萬人。這時,吳元濟才害怕起來,隨即帶著隨從們爬上院墻抵抗作戰(zhàn)。
第三層,抓住時機,瓦解敵軍
時董重質擁精兵萬余人據(jù)洄曲,愬曰: “元濟所望者,重質之救耳!” 乃訪重質家,厚撫之,遣其子傳道持書諭重質。重質遂單騎詣愬降。
一、詮詞釋句:
董重質——吳少城女婿,也是吳元濟屬下的重要將領。這時,他正率軍萬人駐守在洄曲。
撫、諭、詣——撫,慰問。諭,使理解,亦即勸告。詣(yì義),前往,去到。
二、略述大意:
這時吳元濟手下將領董重質掌管著精兵萬余人駐守在離城許多里的洄曲之地。李愬說:“元濟所希望的愿董重質發(fā)兵去援救他。”于是,李愬親赴重質家,帶著厚禮去撫慰他家人。又派了他的兒子拿著書信去勸重質歸降。而重質也就接受他們的勸告,立即單騎赴李愬營帳請求降服。
第四層:攻入牙城,賊首就擒
愬遣李進誠攻牙城,毀其外門,得甲庫,取器械。癸酉,復攻之,燒其南門。民爭負薪芻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時,門壞,元濟于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且告于裴度。是日,申、光二州及諸鎮(zhèn)兵二萬余人相繼來降。
一、詮詞釋句:
甲庫與癸酉——甲庫,指存放兵甲等物件的武器庫。癸酉,即當年的十月十七日。
薪芻與猬毛與晡時——薪芻(chú鋤),即柴火與草料。猬(wèi謂),即刺猬。用猬毛(刺)喻箭矢之眾多。晡(bù布陰)時,即申時,十五時至十七時。
梯而下之與甲戌——前者是說,搬去梯子讓他下城來。后者是指當年十月十八日。
檻車與裴度——檻,原指關野獸的籠子。檻車,裝載野獸或囚禁囚犯的車子。裴度,唐憲宗宰相。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任御史中丞,力主削除藩鎮(zhèn)的代表。這次李愬率軍攻破蔡州重鎮(zhèn),原是在他督師下完成的,故升任宰相。晚年,由于宦官專權,辭居洛陽。
是日,申、光二州——是日,即這日。申州,今河南信陽,為豫南經(jīng)濟中心。光州,今河南潢川縣,為河南省之東南物資集散中心。
二、略述大意:
李愬派李進城攻打吳元濟盤據(jù)的牙城,先破了外門,找到了武器庫,繳獲了大批武器。十月十七日,繼續(xù)攻打,還放火燒焚了南門,百姓紛紛爭送柴草支援官軍。在城上射下的箭,有如刺猬毛那樣又多又密。下午四、五時光景,終于攻破了南門,吳元濟在城上請罪,李進誠就搬過梯子讓他從城頭下來。第二天,即十八日,李愬用囚車將吳元濟押送到京城,并把此次軍事大捷向上司裴度稟報。這一日周圍的申州、光州,以及諸鎮(zhèn)之兵約二萬余人,相繼歸降。
第三段:將帥對語總結,李愬超拔才能
李愬還軍文城,諸將請曰: “始公敗于朗山而不憂,勝于吳房而不取,冒大風甚雪而不止,孤軍深入而不懼,然卒以成功,皆眾人所不諭也,敢問其故?”愬曰: “朗山不利,則賊輕我而不為備矣。取吳房,則其眾奔蔡,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風雪陰晦,則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軍深入,則人皆致死,戰(zhàn)自信矣,夫視遠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詳細,若矜小勝,恤小敗,先自撓矣,何暇立功乎!”眾皆服。
愬儉于奉己而豐于待士,知賢不疑,見可能斷,此其所以成功也。
一、詮詞釋句:
請——此“請”,是請教之意。
吳房——地名,即今之河南遂平。此指當年的“吳房之戰(zhàn)”。九月二十八日,李愬曾率軍偷襲吳房,打下了外城,斬首千余。當?shù)脛龠€軍時,卻遭到淮西軍孫獻忠的偷襲,經(jīng)死戰(zhàn),殺獻忠,才退出陣地。
甚雪、卒以、不諭——甚雪,即大雪。卒以,終究以此。不諭,不明白。
烽火不接——指烽火沒有接續(xù)傳遞下去。古時約定:一地有警,即舉烽火以示,其他烽火臺見了,相繼點燃烽火,一地一地傳遞下去,曉諭天下。
人皆致死——軍中將士都不怕犧牲,拼命死戰(zhàn)。
矜小勝與恤小敗——矜(jīn今),此為矜夸之意。略獲小勝,就夸耀自己的長處、成就。恤小敗,若遭小小失敗就擔憂,以至失去信心。恤,憂慮,或驚恐。
先自撓與何暇立功——先自撓(náo孬),就是先行自我擾亂。何暇,即哪有空閑,是說沒有功夫去立功。
見可能斷——認準可乘之機,即能夠果斷地采取行動。
二、略述大意:
當李愬率軍凱旋文城后,各位將領都向李愬請教說:“開始,李公在朗山遭到失敗,但并不發(fā)愁,并無憂心;吳房之役獲勝后卻不繼續(xù)攻取;今次冒著厲風大雪卻不止步,一味孤軍深入而又一點也不擔心。可是,終究以成功奏效。這些,大家總弄不明白,請問到底是什么原因?”
李愬回答道:“朗山之戰(zhàn)遭敗,由于自己驕兵輕敵,沒作好充分準備所致;在奇襲蔡州之前,攻入?yún)欠慷蝗。淠康脑谟诜稚⒉讨莘朗乇Γ怪y以固守;至于乘陰暗的風雪夜奇襲蔡州,讓報警烽火,也不能傳遞,使大家全然不知官軍之已至;再說,孤軍深入,能令將士們人人拼命死戰(zhàn)。這樣,戰(zhàn)爭的獲勝率,自當成倍增加。大家知道,善于望遠的人,也不會棄近而不顧,懂得思考全局大事者,也不能不掌握有關細節(jié)。(一說,看到長遠利益的人,不計較眼前小利;考慮全局利益的人,不計較細小問題。)假如獲得小勝,就自夸自己成就,遭到小敗,就惶恐不安,垂頭喪氣,那就是自我擾亂陣腳,還有什么功夫去立功呢?”眾人聽了,都十分欽服。
李愬之為人,對自己甚為節(jié)儉,對將士們卻優(yōu)待豐厚。在用人上,則知人善任,各擅其長,即使降將,也用而不疑;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做到看準時機,果斷決策,組織力量,合理配置,迅速行動,立竿見影。這就是李愬之所以成功的要訣。
****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司馬光用了平實流暢的文字,形象生動地記述了一個離他已歷260多年的古代戰(zhàn)爭故事。這是一個在我國軍事史上“出奇制勝”的著名戰(zhàn)例。文章寫了李愬夜襲蔡州,活擒魁首,大獲全勝的一次成功戰(zhàn)役。它的成功要訣是什么?主要是四個字:出奇制勝。即它在戰(zhàn)略上、戰(zhàn)術上和行軍上均大大出了“奇”。
首先,在戰(zhàn)略上出了“奇謀”
這可從這樣幾處看出主帥在謀略上的“神奇”:一是,在息兵三十余年后再行進剿。文章說:“官軍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這種長時期的“平靜”,早使叛亂者放心于自己的“安樂窩”,松弛了警惕。這正是進剿的良機。二是,突破重點,影響四圍。這次的計謀,就是首先攻破關鍵性的重鎮(zhèn),以震動周邊方鎮(zhèn)。吳少陽、吳元濟父子盤據(jù)淮西重鎮(zhèn)已達六十多年歷史,如能首先攻下,對瓦解周邊方鎮(zhèn)的影響一定很大,可收“敲山震虎”的良效。當攻破淮西鎮(zhèn)首府蔡州之后,“申、光二州,及諸鎮(zhèn)相繼來降”,就是明證。三是,將“提升士氣為治軍的要害”來認識,而“首戰(zhàn)獲勝”則是士氣提升的重要步驟。于是,在這次夜襲進軍中,就抓住六十里外的張柴村予以實現(xiàn)。果然,該村的首戰(zhàn)告捷,大大鼓勵了軍中士氣,為后來的成功創(chuàng)下了條件。
其次,在戰(zhàn)術上出了“奇招”
這里,也有神奇的三招,即聲東擊西,分散注意力。在這次夜襲蔡州之前不久,即在九月二十八日,李愬首先進行了“吳房之戰(zhàn)”,攻下外城,但又立即放棄了。其目的在于:分散蔡州首府的防守兵力和主帥的注意力。此其一也。其二,直搗心臟,首先端掉老巢。蔡州是這個掌管申州、光州整個方鎮(zhèn)的首府,也是淮西鎮(zhèn)政治、經(jīng)濟的中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況且它又是吳氏家族歷來居住與親自防守的牙城。李愬深諳“擒賊先擒王,擒王先搗其心臟——指揮部”的道理。因此,此次襲擊行動,一竿子就插入?yún)遣康男母C,一舉活捉吳元濟,使全城迅速崩潰。其三,及時瓦解敵營,斷其后援。官軍在攻入首府之后,李愬及部下帶著厚禮親赴將領董重質家,撫慰家人,進行了有效的勸降活動,董單騎前來投降,收到了立竿見影的迅效。這使蔡州完全陷于孤立,成了“甕中之鱉”,只好束手待擒。
再次,在行軍上出了“奇密”與“神速”
這次謀襲吳元濟的大本營,除了上述的“奇謀”、“奇招”之外,還有一條不可小覷。這就是在行軍中的種種“妙著”。比如,專揀天寒地凍的“壞天氣”,在厲風大雪中進軍。既然是“偷襲”,一定要在“偷”字上做足文章。于大風雪中行軍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軍隊定要在漫天陰晦的黑夜中行進,以免被人發(fā)覺,保證“偷”字的實現(xiàn)。還有一條是偷走小路,襲抄難道。為了保證這次行動的“絕密”性,主帥還重視兩個“小動作”:一是,行至近城處,發(fā)現(xiàn)有一片養(yǎng)禽池塘,即命軍士將其打得嘎嘎亂叫,“以混軍聲”,不使發(fā)現(xiàn)。二是,進城之后,盡殺戍卒,獨“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以此來麻痹敵人,免得打草驚蛇,壞了大局。所有這些,看來不顯眼的細微末節(jié)之事,卻大大有助于這次“奇襲”的成功。
上邊所述的“三奇”,正是李愬獲得“平蔡速勝”的關鍵性的舉措,值得后人細細品味。
上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李孝光
下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李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