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晁補之·八聲甘州》晁補之
晁補之
揚州次韻和東坡錢塘作①
謂東坡、未老賦歸來②。天未遣公歸③。向西湖兩處④,秋波一種,飛靄澄輝。又擁竹西歌吹⑤。僧老木蘭非⑥。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機⑦。應倚平山欄檻⑧,是醉翁飲處,江雨霏霏。送孤鴻相接⑨,今古眼中稀。念平生、相從江海,任飄蓬、不遣此心違。登臨事、更何須惜,吹帽淋衣⑩。
注釋 ①小序:所次韻之詞為蘇軾元祐六年(1091)作于杭州任上的《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②“謂東坡”句:蘇軾于元豐五年在黃州作《哨遍》詞,隱括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此后元豐七年又有《滿庭芳》(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詞,元豐八年在南都又作《滿庭芳》(歸去來兮,清溪無底)詞,凡此都是蘇軾“未老賦歸來”的所指。③“天未”句:蘇軾《哨遍》詞有“歸去來,誰不遣君歸”句。④西湖兩處:指杭州西湖和潁州西湖,蘇軾元祐間先后知杭州、潁州。⑤竹西歌吹: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焙笕怂煸谄涞刈鳌爸裎魍ぁ?,“竹西歌吹”亦可代指揚州。⑥“僧老”句:《唐摭言》卷七:“王播少孤貧,嘗客揚州惠昭寺木蘭院,隨僧齋餐。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后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游。向之題已皆碧紗幕其上,播繼以二絕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院新修。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咸靡蚜烁魑鳀|,漸愧阇黎飯后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边@里是借用王播之詩,說明蘇軾此次是以太守的身份來揚州。⑦浮世:晉阮籍《大人先生傳》:“逍遙浮世,與道俱成?!敝稿羞b物外的自由境地。危機:《晉書·諸葛長民傳》:“富貴必履危機?!雹嗥缴綑跈懀簹W陽修守揚州時曾筑“平山堂”,后成揚州名勝,歐陽修有《朝中措》詞云:“平山欄檻依晴空,山色有無中。”⑨“送孤鴻”句:蘇軾《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長記平山堂上,敧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雹獯得保旱涑鎏諟Y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參佐畢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吹君帽墮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溫命取以還之。廷尉太原孫綽,為咨議參軍,時在坐,溫命紙筆令嘲之。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敝鼐怕涿钡牡涔试谔扑卧娫~多見,本詞是暗指作者與蘇軾遇到的政治風波。
蘇東坡像 張大千
鑒賞 本詞作于元祐七年(1092),時晁補之正任揚州通判。蘇軾于此年三月由潁州改任揚州知州,九月即奉召還京。本詞當是蘇軾離揚州時晁補之的贈別之作。晁補之十七歲時從其父拜謁蘇軾于杭州,受蘇軾賞識,后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元祐初年蘇軾任中書舍人,曾擢晁補之等弟子任館職,此后師生又多次共事。在此次共同任職揚州的幾個月里,師生相得甚歡,唱和極多。蘇軾有《和陶飲酒詩二十首》追述熙寧間初始晁補之的情形,有“晁子天麒麟,結交及未仕。高才固難及,雅志或類己”之句,極言稱道他的高才、雅志。晁補之這首詞一方面是送別,另一方面也是要表達一種知遇之情。詞中大量化用蘇軾本人的詞句,說明了晁補之對蘇軾作品的熟悉。
詞的上闋主要回顧了蘇軾半生的經歷,以“一笑千秋事”稱譽他的高潔與通脫。開篇“謂東坡”二句是總起。蘇軾從年青時起就一直在詩詞中表達如陶淵明般“歸去來”的愿望,希望能夠過上隱居的平靜生活。然而世事弄人,他一直宦海浮沉、身不由己。晁補之說這是“天未遣公歸”,顯得夸張、含蓄又幽默。把蘇軾說成是天公所派,這是對他的贊美,可能源于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我欲乘風歸去”等句。本詞中的這個“天”同樣暗喻了朝廷(與《水調歌頭》中的“瓊樓玉宇”相同)。不讓蘇軾歸去,正是朝廷的旨意。
“向西湖兩處”以下五句具體敘述蘇軾這些年來的經歷,用語極為典雅。蘇軾元祐四年出知杭州,杭州有著名的西湖;六年改知潁州,潁州也有西湖?!扒锊ㄒ环N,飛靄澄輝”描繪了兩處西湖嫵媚的氣質以及其明麗、澄空的景色,以此襯托太守的風雅高潔。這短短八字便寫出了兩處西湖山光水色的特點,非常凝練?!坝謸碇裎鞲璐怠币痪?,寫蘇軾最終任職揚州,也暗示他在這個“竹西歌吹”之地,自應更有風雅之舉?!吧夏咎m非”一句用王播典故,說明蘇軾此次來揚州的身份以及揚州人民對他的尊敬。揚州有蘇軾恩師歐陽修的故居“平山堂”,所以蘇軾一生曾多次拜訪。此前來揚州的蘇軾,只是作為一個游客,但這次的身份卻是太守,這與王播的典故有相似之處。
上闋末尾以“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機”二句作結,總括了蘇軾一生。“浮世”是他渴望的境界,“危機”卻是一直糾纏他的噩夢。蘇軾的一生都是在這兩者的斗爭中度過,可是他卻毫不掛心,把一生的坎坷沉浮都置之一笑,這是何等曠達的胸懷! 這種胸懷也是蘇門弟子共同的品格,是蘇軾傳授給他們的最珍貴財富。
下闋是平山堂送別宴席上的所見所感,作者即景寫情,表達了自己的志愿和對恩師的勸解。歐陽修是蘇軾一生都極敬重佩服的老師,歐陽修生前與死后,蘇軾曾數度拜訪平山堂,留下許多詩詞。歐陽修《朝中措》詞中云“平山欄檻依晴空,山色有無中”句,蘇軾作于平山堂的《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詞有“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句,本詞下闋的開始四句正來自于此。這四句都是寫眼前之景,卻全部化用成句,顯得典雅鄭重?!敖窆叛壑邢 币痪溟_始由寫景進入抒情,表達一種忘懷古今、不計較得失的灑脫。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仕途曲折,元豐間屢受貶謫,元祐間又多次外任。元祐初年蘇軾任中書舍人,擢晁補之任館職。元祐三年蘇軾知貢舉,辟晁補之為參詳官。此時蘇軾知揚州,晁補之又以通判相佐?!澳钇缴?、相從江海,任飄蓬、不遣此心違”正是對這種經歷的敘述,它也是作者不違此心的誓言。蘇軾因反對新黨變法,屢受打壓陷害,蘇門弟子也多受牽累?!敖!薄叭物h蓬”之語,可見晁補之的經歷也頗坎坷,但作者仍表達了自己不變的決心。結句以“一蓑風雨任平生”的氣概勸慰恩師,希望他能夠安心回京,笑對一切政治風雨?!暗桥R事”“吹帽”之語用晉孟嘉落帽的典故(見本詞注釋⑩),含蓄巧妙地暗喻了蘇軾即將面臨的政治風波,而“更何須惜”一語則勉勵他要不畏艱險、笑對風雨。
此典歷代文人及蘇軾本人均在寫重陽詞時用到,結合蘇軾元祐七年九月離開揚州的事實,我們可以推測,蘇軾離開揚州的日子(或晁補之送別作詞的時間),必當是在重陽節前后,也許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重陽節登臨平山堂,設宴歡會,作詞送別,這就比較符合整首詞所表達的意境和氛圍了。整首詞的結構大致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沒有多少新意,但詞中大量運用典故,處處呼應蘇軾以前的創作,可稱一絕。它很好地體現了晁補之含蓄、沉咽、典雅的詞風。(姚蘇杰)
鏈接 東坡體。蘇軾詩立意新穎、筆鋒爽利,靈動奔放,豪健清雄,對宋詩影響巨大。宋人評說甚多,如黃庭堅稱蘇詩氣象闊大:“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楊萬里則以蘇詩成句對其詩風加以概括:“‘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郑骸斊湎鹿P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藮|坡詩體也?!眲⒖饲f則以“波瀾富而句律疏”為“東坡體”之特征。嚴羽《滄浪詩話·詩體》論列歷代詩歌的體制、流派、風格時,以人論詩,舉“東坡體”為其中一體,認為蘇軾和黃庭堅一變“唐人之風”,對他們“始自出己意以為詩”表示不滿,對包括他們在內的“近代諸公”以文字、才學、議論為詩批評嚴峻。
詞體中的一字句。單獨以一字成句的句式在詞體中不多見,據統計,《全宋詞》中所用一字句約有二十余例。一字句多用于篇首,也有用于篇中的。用于篇首者,如蔡伸《蒼梧謠》云:“天。休使圓蟾照客眠?!庇糜谄姓?,如蘇軾《哨遍》云:“噫。歸去來兮?!钡?,也有人認為詞體中的一字句只限于《十六字令》(又名《蒼梧謠》《歸字謠》),如汪東《詞學通論》即謂:“此唯《蒼梧謠》有之,他調或用作領字,不能獨立成句?!?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蘇軾·八聲甘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葉夢得·八聲甘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