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楊炎正·蝶戀花》楊炎正
楊炎正
別范南伯①
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東流去②。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櫓櫓。君到南徐芳草渡③。想得尋春,依舊當(dāng)年路。后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shù)。
注釋 ①范南伯:名如山,字南伯,邢臺(今屬河北)人,辛棄疾內(nèi)兄。②刬(chǎn)地:依舊,照樣。③南徐: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
隔岸望山圖 【元】 趙衷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詞之妙處,在于以情動人。這首詞就以深婉的筆調(diào),抒寫了與朋友依依惜別的真情。語言真摯樸素,然而其感發(fā)人的力量卻蘊(yùn)藏在這看似平常的描寫之中。
這首詞可分為三個部分:離別前的悲情愁緒,離別時的依依深情,離別后的懷思想念。上闋寫離別前和離別時的情景。首句“離恨做成春夜雨”交代與朋友分別的時令,可能是在一個春天的早晨,前夜的春雨與離恨聯(lián)系起來,產(chǎn)生了一個很美的意境。春雨常有的特點是淅瀝而纏綿,雖然不大,卻將人的心緒灑得濕濕的,這離恨不是洶涌澎湃的激情,但當(dāng)它蔓延開去時卻也如煙似霧,充滿在天地間,恰似這綿綿的春雨,無邊無際,首句很好地渲染了離別前那種傷感的氣氛。因為朋友要乘船遠(yuǎn)行,所以當(dāng)詞人將他送至江邊,看到那因一夜春雨而上漲的春江時,不禁覺得離恨也似這滾滾東流的江水綿延不絕,“刬地”寫出了春江的無情,它不管詞人與朋友有多少難舍難分的情義,只是滔滔地奔流而逝,這就使詞人心中更加難過。前三句主要描寫離別前的情景,時間從前夜過渡到今晨,景物從春雨變換到江水,為寫別時場面做了鋪墊。分別的時刻到了,盡管詞人不忍分別,但朋友還是登舟而去。“柳”為“留”意,最終沒有挽留住行人遠(yuǎn)去的舟楫,所以當(dāng)詞人看到小船漸行漸遠(yuǎn),搖櫓發(fā)出的聲音越來越小時,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別愁,“為君愁絕”的“絕”字包含了無限的深情。
詞的下闋寫別后的思念。首句交代了友人前往的目的地,想來那南徐州芳草如茵的渡口應(yīng)是詞人和朋友當(dāng)年共同游覽過的地方,所以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詞人轉(zhuǎn)換角度,替朋友想象著故地重游的心情:路依舊是當(dāng)年那條路,景也依舊是當(dāng)年的春景,一切都沒有變化,所不同的只是當(dāng)年與詞人結(jié)伴同行,充滿了歡聲笑語,而如今卻形單影只,只能一個人孤獨地踏青,這里就透露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感傷。結(jié)尾“后夜”兩句沒有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友人,卻從友人的角度寫朋友如何思念自己。朋友與自己別后,回首遙望,本想再看一眼他留戀的地方,然而回首處,層巒疊嶂,群山無數(shù),遮斷了友人思念的目光。詞到這里結(jié)束,好像彈琴一般,雖然手已停止了撥弦,但余韻仍然縈繞在耳邊,古典詩歌常用這樣的手法寫離別的情景,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皆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將離別的深情裊裊托出,自然而有深味。
這首詞筆致深婉,情感細(xì)膩,近人況周頤評曰:“婉曲而近沉著,新穎而不穿鑿,于詞為宗正中之上乘。”(《蕙風(fēng)詞話》卷二)(常迎春)
上一篇:《兩宋詞·張震·蝶戀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晏幾道·蝶戀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