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李冠·蝶戀花》李 冠
李 冠
春 暮
遙夜亭皋閑信步①。才過清明②,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③。朦朧淡月云來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誰在秋千,笑里輕輕語。一寸相思千萬緒④。人間沒個安排處。
注釋 ①亭皋:水邊的平地。唐儲光羲《送沈校書吳中》詩:“郊外亭皋遠,野中歧路分。”②清明: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③約:管束。④緒:指思緒。
鑒賞 此詞《尊前集》署為李煜作。然而從詞中所敘述的事情,所表露的感想來看,應以李冠作為可信。詞題為“春暮”,表達了詞人的傷春、相思之情。
上闋寫傷春惆悵之情。入夜后,詞人在水邊散步,“閑信步”表現了一種漫不經心而又心事重重的樣子。此時清明剛剛過去。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才過”,應該是萬物生長、春光正好之時,此時已然“傷春暮”,可見詞人當有心事困擾,所以睹物生情,暗生感傷。剛剛下的幾點雨又停住了,就像被風管束住似的。天上的月亮被來往的云層遮蔽而顯得朦朧模糊。這兩句是以景寫情,雨點被“風約住”,比喻內心的不自由,淡月朦朧,象征了心情抑郁。
下闋寫相思之情。清明正是桃花和杏花盛開的時節,詞人漫步在城郊,遠遠地就聞到了從誰家庭院里飄來的芬芳香氣。淡月、微云、陣陣清風、數點微雨和依稀可聞桃杏花香,作者營造了一個靜謐優美的意境。從人家庭院經過時,忽然聽到墻里有女子蕩秋千的輕聲笑語傳來。她們笑聲才落,又是一陣細碎的悄悄話;悄語未了,又是一陣清亮的笑聲。“笑里輕輕語”,仿佛一杯烈酒著火,霎時間化成了一團向上升騰的火焰。難以控制,無處排遣,無處寄托,也無處傾訴,由此可見其徬徨、感傷與苦悶的程度之深。后來蘇軾的《蝶戀花》詞“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就是受到了李冠這首詞的啟發。
庭院春深圖 【清】 胡錫珪
全詞以清新幽雅的景色來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變化,營造出了一種深婉優美的意境。劉逸生《宋詞小札》云:“這首詞寫一個青年人常會碰到的意外和因此惹起的無端煩惱。事情本是瑣細的。他在春夜的閑行中偶然聽到隔墻的笑語聲,如此而已。但正因其瑣細,要寫得委婉動人,又實在不易。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恰當地安排了一個同青年人的傷春情懷十分和諧的環境和氣氛,然后讓那感情自然地伸展開去。”詩人把惜春、傷春與懷人的思緒,融為一體,因而寫得輕柔纖巧,委婉動人。(李飛躍)
集評 宋·陳師道:“尚書郎張先善著詞,有云‘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幕卷花影’,‘墮輕絮無影’,世稱誦之,號張三影。王介甫謂‘云破月來花弄影’,不如李冠‘朦朧淡月云來去’也。”(《后山詩話》)
鏈接 秋千。秋千,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后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后為避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秋千”。以后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時代,蕩秋千成了專供婦女玩耍的游戲。
上一篇:《兩宋詞·趙彥端·點絳唇》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蘇軾·蝶戀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