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李邴·漢宮春》李 邴
李 邴
瀟灑江梅,向竹梢疏處,橫兩三枝。東君也不愛惜①,雪壓霜欺。無情燕子,怕春寒、輕失花期。卻是有,年年塞雁,歸來曾見開時。清淺小溪如練②,問玉堂何似③,茅舍疏籬。傷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詩。微云淡月,對江天、分付他誰。空自憶,清香未減,風流不在人知。
注釋 ①東君:司春之神。②練:白綢。③玉堂:華麗的宮殿。唐宋以后,稱翰林院為玉堂。
鑒賞 這首詞歷來受人推崇,清徐釚在《詞苑叢談》謂其“一時膾炙人口”。其實早在宋代,它的流傳已經很廣了。如宋王明清曾談到“李漢老邴,少年日作《漢宮春》詞,膾炙人口,所謂‘問玉堂何似,茅舍疏籬’者是也。政和間,自書省丁憂歸山東,服終造朝,舉國無與立談者,方悵悵無計,時王黼為首相,忽遣人招至東閣,開宴延之上座,出其家姬數十人,皆絕色也,漢老惘然莫曉。酒半,群唱是詞以侑觴。漢老私竊自欣,除目可無慮矣,飲大醉而歸。又數日,有館閣之命。不數年,遂入翰苑。”(《玉照新志》卷四)。
踏雪尋梅圖 【明】 戴進 美國私人藏
本篇屬梅詞,借梅懷人。全詞清新雋永,富含神韻,足見作者筆力不俗。
開篇寫梅花始發。“瀟灑”是梅花的氣質,“江”點明了梅花的生長環境。梅自高潔,又以修竹作陪襯,極言梅樹的清雅孤傲。小梅初綻,不是爭奇斗艷,僅“橫兩三枝”,疏淡靜逸。東君,是司春之神,掌管著花團錦簇、嫣紅姹紫,讓春季萬象更新。而今它卻不愛惜梅花,任它“雪壓風欺”;燕子本應早早歸來報春,現在似乎也“怕春寒、輕失花期”。表面看突出的是東君無情、燕子冷漠,梅花孤寂,慘遭雪打風吹,其實卻從側面烘托了梅花凌寒怒放、孤傲剛強的氣魄與品質。任憑風刀霜劍,縱使孤芳自賞,它依舊昂首迎春,釋放獨有的清芬。何況還有“年年塞雁,歸來曾見開時”,此處歸鴻宛然成了高雅多情的形象象征,既給詞增添了幾分溫存,又減少了梅的冰冷凄寒、目無下塵,平添了生活氣息。
“清淺小溪如練”化用了林逋詠梅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山園小梅》),“江”水清澈明凈,江面宛如白練,江梅更是一塵不染、玉潔冰清。清江淡梅,風景獨好,作者心悅誠服,不禁發出“問玉堂何似,茅舍疏籬”的感慨,其中或許有所寄托,官場險惡,宦海浮沉,不如歸去,與江梅一起,享受那份難得的清雅與閑適,構筑心靈的茅舍疏籬。
“傷心”兩句轉入懷人,“故人”此處并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指林逋,林逋曾長期隱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無妻無子,卻鐘愛植梅養鶴,并以此為人生之趣,人稱“梅妻鶴子”。林逋是一位名士,最懂得欣賞梅香梅韻,他的《山園小梅》更是登峰造極,成為詠梅的精品,可惜去世后,梅花就失去了知音,“疏影橫斜”之詩競成絕響,再無人企及,以致“冷落新詩”。
“微云”三句,作者以質問的口吻,言林逋逝后,縱有“微云淡月”,也無人能察,梅花孤芳自賞,清冷寂寞。結尾處,以擬人的手法,將梅孤高自許的風流標格推向高潮,梅花“橫兩三枝”,清香依舊,風雅依舊,但是知音不在,真意難尋。從此以往,有誰還能吟詠得出梅神韻的“暗香浮動月黃昏”呢? 全詞在幽婉迂回中收筆,但暗含啟悟,情味深長。
《漢宮春》寫梅的淡雅、瀟灑、美麗,更贊美它的剛健風骨和高潔氣質,作者以花喻人,抒發了對林逋的追慕與懷念。全詞多有蘊藉,或有所寄托。這首詞與傳統“梅詞”的不同之處在于:梅花在李邴筆下不是一個孤芳自賞的冰冷角色,而是化作了傳達友人相惜、相念之情的信使。全詞盡管基調沉郁,但卻演繹出了一曲清澈的高山流水之音,帶給人心靈的歸屬,這對以后洪皓、陸游、姜夔、劉克莊等人的梅詞產生了重要影響。
王灼《碧雞漫志》對“李漢老富麗而韻平平”含有微詞,但是這首詞的用韻自有特色,全篇采用“支”韻,與柔曼低回的格調相融合、情韻俱佳。而且寫景清麗、抒情婉轉、筆墨流宕有致,清許昂霄在《詞綜偶評》中稱贊“圓美流轉,何減美成(周邦彥)”是很有見地的。(張雅莉)
集評 宋·劉壎:“用章歿,詞盛行于時,不惟伶工歌伎以為首唱,士大夫風流文雅者,酒酣興發,輒發之。由是與姜堯章之《暗香》《疏影》,李漢老之《漢宮春》,劉行簡之《夜行船》,并喧競麗者殆百十年。至咸淳,永嘉戲曲出,潑少年作之,而后淫哇盛,正者歇,然州里遺老猶歌用章詞不置也。”(《水云村稿》卷四《詞人吳用章傳》)
清·李佳:“李邴《漢宮春》詠梅,下闋云:‘清淺小溪如練,問玉堂何似,茅舍疏籬。傷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詩。微云淡月,對江天、分付他誰。空自憶、清香未減,風流不在人知。’此詞為人所忌,仕途遂至蹭蹬。甚矣筆墨失檢,乃易賈禍。”(《左庵詞話》)
鏈接 宋代最高的軍事機關——樞密院。唐代宗始命宦官為內樞密使,掌朝中機要。五代后梁置崇政院,改樞密使為崇政使,以文士充任。后唐改置樞密院,長官復稱樞密使,權比宰相。后漢大將郭威任樞密使,主軍務,開創樞密院掌兵先例,后周繼之。北宋沿置,主管朝廷軍事機要,即侍衛、邊防、軍馬等政令,掌兵籍、虎符,得皇帝命令有調動兵馬之權,但并不直接統領軍隊。與中書分掌軍政大權,號稱東、西“二府”。又與三衙分掌發兵與握兵之權,“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樞密院長官常以文臣充任,統轄三衙,以文制武,兵權分立,使軍權不可能構成對皇權的威脅。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或為知樞密院事和同知樞密院事,時還增設簽書樞密院事和同簽書樞密院事。地位略低于宰相,與參知政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等副相統稱執政,宰相與執政合稱宰執,宋朝的宰執是最高行政長官。南宋初,因軍情緊急,往往由宰相兼樞密院長官。自宋寧宗開禧始,宰相兼任樞密使遂成定制,這樣在事實上就改變了由宰相和樞密院長官分掌文武二柄的舊制。
上一篇:《兩宋詞·晁沖之·漢宮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陸游·漢宮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