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馮延巳·歸自謠》馮延巳
馮延巳
江水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遠送瀟湘客①。蘆花千里霜月白。傷行色。來朝便是關山隔。
峰壑凝秋色圖 溥儒
注釋 ①瀟湘客:指離別遠行的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詩:“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秋日江邊送別的小詞,全詞共三十四字,上、下兩闋分別從送行者和離人兩個角度著墨,末句“結得蒼涼”(清陳廷焯《詞則·別調集》卷一)。與馮延巳其他纏綿悱惻的情詞不同,本詞“揮毫直書,不用回折之筆,而情意自見。格高氣盛,嗣響唐賢”(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開頭兩句“寒水碧,江上何人吹玉笛”,以蕭瑟的情境統攝全詞。秋江空闊,寒水凝碧,一陣陣清怨的笛聲傳來,如泣如訴。“寒水碧”三字,不僅從觸感和視覺兩方面分寫冽冽江水,且“碧”字兼有“寒”意。在中國傳統詩詞中,“碧”還常作為一種傷心色出現。南朝梁江淹《別賦》云:“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此刻,一江碧水恰似送行者心中難以掩抑的離情,笛聲嗚咽愈發叫人黯然。“扁舟遠送瀟湘客”,一葉扁舟載著友人向瀟湘駛去,此句一“送”字頗具匠心。舟船本是單純的交通工具,駛向何處應由坐船人和駕船人決定。作者偏偏將扁舟置于主動地位,好像是囑托小船將友人送往瀟湘之地。船兒承載著送別者對友人的不舍、擔心和牽掛。
下片換頭,隨上闋中送行者悵惘的思緒懸想離人在旅途中的景況。“蘆花千里霜月白”展現的是客在舟中所見的秋夜景致。試想,蘆花蒙蒙,月色如霜,千里江天,慘白一片。“霜月白”三字正對“碧水寒”,層疊“蘆花千里”,則意象更加豐富,凄冷蕭索的情韻也得以延續、加深;“千里”照應上文“遠送”。“傷行色”是寫舟中人面對眼前的慘淡景色,繼而想到身在旅途的孤寂,不禁神傷。結句“來朝便是關山隔”將前五句曲折的抒寫一并收攏,這是遠行者和送行人共同的感慨:今夜之后,便隔著重重關山,不知何日能夠再見了。而由今夜及“來朝”再到明朝以后,兩地相隔如何思念,便盡在不言中了。看似隱匿不提的送行者的情思在這里再次出現,因為他(她)的思念一直跟隨著流水、扁舟陪伴在友人左右。唐代女詩人薛濤的名作《送友人》云:“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本詞下闋的意境與這首詩十分相似,然而語意更凝練,意境更寥闊。(劉玉潔)
鏈接 《歸自謠》詞牌。《歸自謠》,本為唐代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始見于五代時期。雙調,三十四字,六句六仄韻。
上一篇:《兩宋詞·黃庭堅·歸田樂引》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趙企·感皇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