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紹文·酹江月》張紹文
張紹文
淮城感興①
舉杯呼月,問神京何在②,淮山隱隱③。撫劍頻看勛業事,惟有孤忠挺挺。宮闕腥膻④,衣冠淪沒⑤,天地憑誰整。一枰棋壞⑥,救時著數宜緊⑦。
雖是幕府文書⑧,玉關烽火⑨,暫送平安信。滿地干戈猶未戢⑩,畢竟中原誰定。便欲凌空,飄然直上,拂拭山河影(11)。倚風長嘯,夜深霜露凄冷。
注釋 ①淮城:淮水邊的城市。②神京:國都,即北宋故都汴京。③淮山:指今淮南市西部的八公山。相傳淮南王劉安與八公登此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成仙。④腥膻(shān):原指羊的腥味和膻味。代指蒙古人。⑤衣冠:指士大夫。⑥枰:棋盤。⑦著數:圍棋的下子叫著數。⑧幕府文書:指前方軍事長官發出的公文。⑨玉關:即玉門關,在甘肅,代指邊地。古時邊塞,如無敵軍來犯,舉烽火作為報告平安無事的信號。⑩戢(jí):收藏。干戈猶未戢,指戰爭尚未停止。(11)山河影:傳說月中陰影是山河之影。周邦彥《鎖陽臺》:“坐看人間如掌,山河影,倒入瓊杯。”
秋林舒嘯圖 【清】 顏嶧 遼寧省博物館藏
鑒賞 端平二年(1235),蒙古發動了侵略南宋的戰爭。蒙古軍分兵三路侵宋,其中一路便是指向兩淮地區。兩淮是臨近南宋京畿的地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這一首詞的寫作時間,很有可能就是這次侵略戰爭前后。
詞以疑問入手,落筆極有氣勢:“舉杯呼月?!?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shiji/liba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李白有“舉杯邀明月”(《月下獨酌》),蘇軾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豪放的性情相近,但是李詩中的豪情逸興、蘇詞中的曠放超邁,在這首詞中,轉為沉郁悲慨,因為“舉杯呼月”的指向并非一己情懷,而是指向“問神京何在”。這一句叩問帶出宋朝歷史滄桑。神京即指北宋故都汴京,自金兵入侵、汴京失守,北宋滅亡,從前的故都如今何在?“淮山隱隱”是疑問的答案。這四字既可看作眼前景,“隱隱”二字又暗含著時局不甚明朗、前途難測的意思?!皳釀Α币痪湔衿?,“頻看”表明報國心切,“孤忠”表明忠貞品質?!巴νΑ迸c上文“隱隱”對應,極有力地打破了首句的壓抑感。詞人愿投身沙場、收復失地的壯志由此透露。面對宋室宮闕已染上異族的腥臊氣味、京城的衣冠文物已淪入敵手的現實,詞人再度爆發疑問:“天地憑誰整?!薄皯{誰整”實際是“無人整”,焦慮、憤慨集于一身,于是議論沖口而出:“一枰棋壞,救時著數宜緊?!睍r局如同一盤棋,現在這盤棋已經走壞了,得趕緊想些挽救敗局的辦法。如今南宋積弱,蒙軍又兵分三路發動進攻,不正需要“救時著數”么?對現實清醒的認識,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從這個比喻中清楚地體現出來。
下闋從激憤的情緒中暫轉冷靜,客觀分析當時情況:“雖是幕府文書,玉關烽火,暫送平安信?!痹诙似蕉昝绍娙肭值膽馉幹?,由于南宋在兩淮一帶投入了大量兵力,軍民齊心抗敵,終于挫敗蒙軍,確保了兩淮安全。蒙軍在這年年底引兵北還,暫時緩解了侵略勢頭。詞中所云“平安信”很可能即指這次勝利。但清醒的詞人意識到蒙軍決不會善罷甘休,而且當時蒙軍對四川及京湖地區的進攻尚未停止。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蒙軍掠奪了大量人丁、財物,這一切又都是為蒙軍下一次更大規模的侵宋作準備。所以詞人有“滿地干戈猶未戢,畢竟中原誰定”的憂慮。在表達了希望通過拂拭月亮中的陰影來重整山河的愿望之后,詞人跌入不可為的現實中,陷入“倚風長嘯,夜深霜露凄冷”的悲觀和孤寂。
這首詞作,表達了詞人想要整頓失地、收復中原的愛國之心,流露出在國家危急之刻的焦慮和急迫。詞中三次運用反問,多次使用比喻的手法,寄寓了沉重的政治抱負。(黃阿莎)
鏈接 相傳司馬光設計的七國象戲。其棋盤為正方形,縱橫19路,共361個點。中央點為“周”室所在,任何棋子不得進入。以戰國七雄魏、趙、韓、齊、秦、楚、燕各為一方,每方有棋子17枚。將(以國名代)、偏、裨、炮、弓、弩、行人各1枚,刀2枚,劍、騎各4枚。開局前七國陣勢皆呈等腰三角形。行人放在最前哨,可直行或斜行,不限遠近,但作為說客,不直接參加戰斗。將、偏、裨等其他棋子各有特定走法,相互廝殺。如7人參賽,則各執1國;少1人,則秦與某國連橫;再少1人,則楚與某國合縱,以此類推。以主將被擒之國為負。如主將皆在,則以戰后殘存軍隊的多寡計算積分,多者為勝。有擒敵二將或殺敵滿30子者稱“霸”。傳司馬光曾著《七國象戲圖》,亦名《古局象棋圖》,南宋裴之喜始刊印,元代陶宗儀《說郛》、明代沈津《欣賞編》、清代《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弈棋部》均有收錄。
上一篇:《兩宋詞·文天祥·酹江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晁端禮·金盞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