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蘇軾·浪淘沙》蘇 軾
蘇 軾
探春①
昨日出東城。試探春情。墻頭紅杏暗如傾②。檻內群芳芽未吐③,早已回春。綺陌斂香塵④。雪霽前村⑤。東君用意不辭辛⑥。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
注釋 ①探春:早春郊游。唐宋風俗,正月半后,爭至郊外宴游曰“探春”。②暗如傾:暗香如傾。③芽未吐:指花已有骨朵但還沒有綻放。④綺陌:指風景美麗的田間小路。⑤“雪霽”句:指雪停后明朗的景象。⑥東君:指司春之神。
鑒賞 蘇軾雖是豪放詞開山之祖,但實際上他的詞作風格并不僅限于豪放,甚至可以說他的大部分詞作不能用簡單的“豪放”一詞來概括。明代張綎《詩馀圖譜·凡例》后按語云:“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詞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蘇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張綎說“多是豪放”,言外之意蘇軾詞不全是豪放,而“氣象恢弘”也遠不足以概括蘇軾豪放詞作的特色,在他某些豪放詞作中也有“詞情蘊藉”的特點。這首作于熙寧五年(1072)杭州通判任上的小詞,就是蘇軾詞中比較偏離豪放風格的一首,它也可以說是蘇軾早期“清麗”(張炎《詞源》卷下)詞風的代表。
全詞的結構是典型的三段式:總領——鋪敘——結尾。頭兩句總領全詞:寒冬將過,大雪初晴,春意略現,作者懷著新奇的心情出城賞玩,“試探”二字可以想見當時他的心境。接下去數句是鋪敘所見的“春情”。作者游玩的順序是從城內到城外再到郊區鄉村,因此前兩句還有“墻頭”“檻內”等場景,后兩句則已經是“綺陌”“前村”了。“墻頭紅杏暗如傾”句化用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意境,但卻用其香氣來凸顯春意,紅杏的暗香傾倒而出,撲鼻而來,無法掩蓋,這頗似后來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句的描繪。“綺陌”一詞雖然前人已用,但用在這里形容大雪初霽后的田間小路如綺羅一般明凈纖細,非常合適。最后兩句是總結,其中“東君”句是總結前五句,“料想”句是總結全詩:作者出城試探春情,看到的并不是滿眼的春意,而是一幅幅暗含春情的景色,所以才說“東君用意不辭辛”;既然現在從外觀上還看不到滿眼的春意,那么作者只能憑某些征兆來推測春意,而“吹綻梅英”正是這種征兆。最末句可能是實寫作者所見,但更可能只是作者的猜想。那么接下來作者為了發現“春光先到處”,是否會繼續去尋找那吹綻的梅英呢? 這是一個留有余味的結尾。
旸臺看杏圖 溥伒
這首小詞寫得很精致,尤其是寫景那幾句,宛如一幅幅圖畫,工筆細描又不失神氣。這首詞離“豪放”頗遠,但是卻很能體現蘇軾詞的別樣特色,那就是他“雅化”和“詩化”的情形。詞中文雅的用詞,如詩一般的立意和結構,都呈現出清麗明快的特色。(姚蘇杰)
鏈接 蘇軾通達兼蓄的詩學觀念。在對待前賢文學遺產的態度上,蘇軾顯得非常通達,他對各種詩歌風格都能欣賞并兼蓄,他曾在《書黃子思詩集后》稱贊“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同時還贊美“蘇(武)、李(陵)之天成,曹(植)、劉(楨)之自得,陶(淵明)、謝(靈運)之超然”,“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而蘇軾在詩歌藝術規律的探究上,也卓有成就,比如他獨創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等藝術觀點,對后世的影響深遠巨大。
蘇軾大贊“胸有成竹”的文同。文同是北宋著名的畫家,尤擅畫墨竹,他在繪畫上的成就完全得益于他豐富的生活積累和長時間的觀察,這就是文同著名的“胸有成竹”理論。對此,蘇軾曾在《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一文中有過非常經典的記載和論說:“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自此以后,“胸有成竹”這一理論被廣為流傳,也被廣泛地運用到各種藝術和技藝的創作之中。
“墨竹”傳統的開創者——文同。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世稱石室先生,梓潼(今屬四川)人。元豐初年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稱“文湖州”。文同善詩文,工書畫,尤善畫墨竹。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墨竹圖》是他的真跡,畫面上一枝墨竹,由左上斜向右下方,呈彎曲之狀。畫作的筆法嚴謹而瀟灑,枝葉勁挺繁密,繁而不亂,密中有疏,竹葉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墨色清潤,陰陽向背層次分明,開后世墨竹之先河。包括蘇軾在內的許多畫家畫竹多深受他的影響。
自稱“墨戲”的文同《墨竹》。文同開創了中國古代畫史上“墨竹”的傳統。他經常把自己畫的墨竹稱為“墨戲”,強調畫作“托物寓興”。他筆下的墨竹,能曲盡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形態和變化,而且更注重表現竹子耐寒燠、抗冰雪的堅貞之姿,是中國文學中“比德”美學手法在他畫作中的具體體現。
上一篇:《兩宋詞·歐陽修·浪淘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呂本中·浪淘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