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敦煌曲子詞·浣溪沙》敦煌曲子詞
敦煌曲子詞
五兩竿頭風欲平①。張帆舉棹覺船行②。柔櫓不施停卻棹③,是船行。滿眼風波多陜汋④,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注釋 ①五兩:古代的測風器,詳見本詞的鏈接部分。②棹:船槳。③柔櫓:輕快的搖櫓動作。④陜汋:同“閃爍”,詞中指水面上波光躍動的樣子。
雪霽江行圖(局部) 【宋】 郭忠恕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浣溪沙》這一詞牌在敦煌曲子詞中存十七首(包括四首誤為《浪淘沙》調者),其中七首為中原文人詞,余下十首為西北作品。以上這首《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就出自中原文人之手。
我國早在商代就出現了帆船運輸,是世界上造船航海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唐代對外貿易的商船直達波斯灣和紅海之濱,所經航路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那時的海船設有帆和舵,可利用側逆風行駛,而這首詞正是創作于唐五代之間。首句中“五兩”,據俞平伯《唐宋詞選釋》上卷,解釋為“雞毛制,占風具”。這樣首句即可解釋為依那竿頭上的占風工具來判斷,原本逆向的大風好像變順了,本來在逆風時航船需要側逆風揚帆,并且同時讓水手劃槳才能獲得足夠的動力,這里詞人巧妙地用了一個“覺”字來表現逆風行船的艱辛,坐在船上的人只能通過揚起的風帆和水手們不停地劃槳的動作才能感覺到船似乎在行進著。而在變成順風之后,水手們不僅不用搖櫓,甚至連打漿都停止了。而這時在表達船速時,詞人用了一個“是”字,傳達出確信不疑的口吻,同時也讓讀者感覺到了行船速度的明顯提升。“覺”字與“是”字相對,從“覺船行”到“是船行”體現了船行速度由慢到快的動態變化過程。上片從逆風時的“張帆舉棹”到查看測風儀,再到櫓棹皆停,并一邊觀測船速,可見行船的是已久經考驗的老水手。而下片緊承上片,既然順水行舟,不再需要耗費過多的人力,行船之人就有了空閑來認真欣賞周圍的風景了。“滿眼風波多陜汋”,勾勒出一幅由于風的吹拂,再加上太陽的照射,一望無際的水面變得波光粼粼的圖景。這時再將視線投向前方更遠處,那矗立的群山就好像長出了腿,正迎著船走過來,詞人在這用了個擬人手法來體現畫面的運動感。而在反復地仔細觀察之后,主人公發現山從沒動過,在動的是船。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冊贊美這首詞說:“這是從乘船實踐中得來的藝術形象,這是多么動人的藝術構思!”在下片寥寥數語中,包含了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物理學知識,同時也涉及到了哲學中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充滿了生活情趣。(楊昇華)
集評 劉大杰:“在寫景方面,敦煌詞也有不少奇警之句,如寫船行云:‘滿眼風波多陜汋,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冊)
鏈接 《浣溪沙》及其變體。《浣溪沙》為唐教坊曲,全篇共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過片二句多用對偶。此外,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這一別體在《浣溪沙》原有基礎上,上下片各增三字,韻則全相同。這首《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屬于《攤破浣溪沙》,全篇共四十八字,其中上片第一、二、四句押平聲韻,下片第二、四句押仄聲韻。
古代的測風儀——“五兩”。古代將雞毛五兩或八兩系在高竿的頂上,用來觀測風向和風力的大小。《文選》中有晉郭璞《江賦》“覘五兩之動靜”,李善注曰:“兵書曰:‘凡候風法,以雞羽重八兩,建五丈旗,取羽系其巔,立軍營中。’漢許慎《淮南子》注曰:‘綄,候風也,楚人謂之五兩也。’”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張泌·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晏殊·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