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窗棲白鶴1(是夜景),似與鏡湖鄰(后池)。月照何年樹,花逢幾遍人2。岸莎青有路(似與夜景隔),苔徑綠無塵3。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4。
頷聯意境好,惜五六煉字未精,竊以“微”易“青”,以“本”易“綠”,如何?
【校記】
1.鶴,《全唐詩》一作“鳥”。
2.遍,《全唐詩》一作“世”,一作“番”,一作“度”。
3.苔徑,《全唐詩》一作“徑石”。
4.僧,《全唐詩》一作“山”。
【箋釋】
[興善寺] 即大興善寺,又名遵善寺。《長安志》卷七“靖善坊”:“大興善寺盡一坊之地。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總章二年火焚之,更營建,又廣前居十二畝之地。”注:“初曰遵善寺。隋文承周武之后,大崇釋氏以收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以其本封名焉。神龍中,韋庶人追賜父玄貞為酆王,改此寺為酆國寺。景云元年,復舊。《酉陽雜爼》曰:‘寺取大興城兩字、坊名一字為名。’不虛。”
[后池] 《酉陽雜俎續(xù)集》卷五:“(興善)寺后先有曲池,不空臨終時突然涸竭。至惟寬禪師止住,因潦通泉,白蓮藻自生。今復成陸矣。”《全唐詩》卷二八五李端《宿興善寺后堂池》:“草堂高樹下,月向后池生。野客如僧靜,新荷共水平。錦鱗沉不食,繡羽亂相鳴。即事思江海,誰能萬里行。”
[鏡湖] 古代長江以南的大型農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北麓。東漢永和五年(140年)在會稽太守馮臻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鏡,故名。《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六“越州會稽縣”:“鏡湖,后漢永和五年太守馮臻創(chuàng)立,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筑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則泄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兇年。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漑田九千頃。”《輿地紀勝》卷一○引《漫錄》:“湖以鏡名,取水狀如鏡面。”
[莎] 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濕地區(qū)或河邊沙地。莖直立,三棱形。葉細長,深綠色,質硬有光澤。夏季開穗狀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細長的匍匐莖,并有褐色膨大塊莖。塊莖稱“香附子”,可供藥用。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容依止] 即容止,允許棲止;收留。劉向《列女傳·齊孤逐女》:“妾三逐于鄉(xiāng),五逐于里,孤無父母,擯棄于野,無所容止,愿當君王之盛顏,盡其愚辭。”
【輯評】
《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中唐五律》:賦景語帶感情。微言隱義,發(fā)幽人遁思多矣。
上一篇:《夜中得循州趙司馬侍郎書因寄回使》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李端公》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