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劉過·六州歌頭》劉 過
劉 過
吊武穆鄂王忠烈廟①
中興諸將,誰是萬人英。身草莽②,人雖死,氣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北,弓兩石,劍三尺,定襄漢,開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③。遇舊時營壘,荊鄂有遺民。憶故將軍。淚如傾。說當年事,知恨苦,不奉詔,偽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鑒臨④。一片心。萬古分茅土⑤,終不到,舊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開明。袞佩冕圭百拜⑥,九原下、榮感君恩⑦。看年年三月,滿地野花春。鹵簿迎神⑧。
注釋 ①武穆鄂王忠烈廟:指岳飛廟。岳飛高宗時被秦檜所害,孝宗時昭雪,追謚為“武穆”,建廟于鄂(今武昌),寧宗時追封為“鄂王”。②草莽:草野,民間。與“朝廷”“廊廟”相對。③“狡兔”兩句:比喻功臣遭到君王殺戮。《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④鑒臨:審察,監視。⑤分茅土:分封侯位和土地。古代分封諸侯,用白茅裹著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權力,謂之“分茅”。⑥袞: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佩:古代系于衣帶的裝飾品。冕: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行朝儀、祭禮時所戴的禮帽。圭: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等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制禮器。長條形,上尖下方,其名稱、大小因爵位、用途不同而異。⑦九原:九泉,黃泉。指人死后的葬處。⑧鹵簿:古代帝王駕出時扈從的儀仗隊。出行之目的不同,儀式亦各有別。自漢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給鹵簿。
鑒賞 這首詞作于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詞人西游漢沔(今武漢)時所作。那一年,岳飛被寧宗追封為鄂王。這首詞是為憑吊岳飛而寫的,情辭慷慨,充滿了英雄豪氣和不平之意,既回顧歷史,又感念今朝,既為英雄的遭遇扼腕嘆息,又為沉冤的昭雪而欣喜萬分。
上闋重在介紹岳飛的歷史功績,開篇用一個問句贊嘆了岳飛的英武不凡,謂在中興諸將中,只有岳飛是萬人之中的英雄。下面四句寫對岳飛的緬懷之情,岳飛出身草野民間,他人雖然已經死了,但因為忠憤之氣塞滿胸膛,浩然之氣長存世間,所以雖死猶生,令人感懷不已。接著寫了英雄壯懷激烈的一生,岳飛年輕的時候,就在黃河以北加入了抗金隊伍,那時候,他膂力過人,能拉開兩石之弓;他豪情萬丈,手提三尺長劍,縱橫疆場,所向披靡。“定襄漢,開虢洛,洗洞庭”三字一句,一氣呵成,造成一種緊鑼密鼓的聲勢,將岳飛領導下的抗金事業取得的成就表現得波瀾壯闊。紹興四年(1134),岳飛收復了襄陽府等六處州郡,于第二年平定了聚集在洞庭湖的楊么農民起義軍,此后四年,先后收復了虢州(今河南靈寶)、洛京(今河南洛陽)、東虢(今河南滎陽)一帶大片國土,一直打到朱仙鎮,離汴京(今開封)只有幾十里路,所以“北望帝京”描寫了這種勝利在望的大好形勢。然而就在這時,宋高宗與秦檜等人感到這種勝利威脅到他們的統治,所以就用金字牌一日內發了十二道詔書,詔令岳飛班師回朝,接著在秦檜的操縱下,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抗金事業終于折戟沉沙。“狡兔”兩句,表達了對壯士精忠報國卻慘遭殺戮的不滿與憤慨。“遇舊時營壘”四句寫岳飛雖然已經死了,但依然有人民懷念他,詞人拜訪岳飛曾經駐扎過的地方,荊鄂間的遺民回憶起岳將軍,無不潸然淚下,為英雄扼腕嘆息。
詞的下闋昭示了歷史必將區分善惡,讓忠臣和權奸各得其所的規律。“說當年事”繼續回顧歷史,娓娓道來,仿佛在同九泉之下的英雄對話。秦檜陷害岳飛,用的就是“不奉詔”的罪名,“偽耶真”出語犀利,是對歷史迷案的質疑,也是對歷史真相的探求,說起當年秦檜陷害忠良的事,知道岳將軍滿心苦恨,“不奉詔”的罪名究竟是假還是真,還有待于繼續考辨,詞人于此對英雄的無辜遭難充滿了同情。接下來“臣有罪”四句,說話的對象已經發生了變化,轉向了高宗。詞人認為臣子如果有罪,皇帝圣明,是可以體察出來的,言外之意是臣子沒有罪過,卻蒙受了冤屈,這就是做皇帝的不夠圣明了,這里表達了對統治者的昏聵的譴責。然而盡管有忠臣蒙冤的遭遇,歷史依然是公正的,萬千年來,封侯的時候,最終不會令權奸得逞,奸臣們做為歷史的敗類,終究會被正義打倒。所以岳飛的沉冤昭雪,被追封,使人看到人世間茫茫的黑夜仿佛被白日照亮,突然有了光明。于是在想象中,九泉下的英雄身著袞袍,腰佩玉飾,頭戴冠冕,手執圭板,向皇帝百拜行禮,感謝君王的恩德。而在人間,每年三月,遍地野花盛開的時候,人們舉行隆重的儀式,祭奠著英雄的神靈。
這首詞有敘事有議論,還有想象,將對英雄的崇拜、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雄渾的氣勢,充沛的激情,使這首詞充滿了藝術感染力。(常迎春)
中興四將圖 【宋】 劉松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鏈接 岳飛墓。岳飛墓俗稱岳(王)墳,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棲霞嶺南麓。岳飛被害后,獄卒隗順潛負其尸,埋于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今杭州昭慶寺附近)。孝宗隆興元年(1163),岳飛冤案得到昭雪,遂將其遺骸遷葬于此。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改墓旁原智果觀音院為功德寺,賜額“褒忠衍福禪寺”以示紀念,即沿革至今的岳(王)廟。現墓坐西朝東,地表封土呈圓形,以條石砌圈,前有石欄圍護。墓碑上刻“宋岳鄂王墓”五字。左側為其子岳云墓。墓前建墓闕,墓道兩旁有石俑、石獸,以及四個面墓而跪的鐵鑄人像(即謀害岳飛的秦檜、檜妻王氏、張俊、萬俟卨),多為明、清遺物。墓前碑廊里尚存歷代石刻一百多塊,均為岳飛的詩詞奏札等手跡和后人歌頌岳飛、譴責秦檜等作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兩宋詞·張孝祥·六州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劉辰翁·六州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