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傒斯
煙寺晚鐘
朝送山僧去,暮喚山僧歸。
相喚復相送,山露濕人衣①。
瀟湘夜雨
涔涔暗江樹②,荒荒楚天路③。
穩系渡頭船,莫放流下去。
江天暮雪
孤舟三日住,不見有人家④。
昏昏竹籬處,卻恐是梅花。
【注釋】
①“山露”句:檃括王維《闕題二首》“山中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本詩改“空翠”為“山露”。②涔涔:形容夜雨連綿,天色陰晦。③荒荒:荒涼。④“孤舟”兩句:暗用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意。
【評說】
本詩“煙寺晚鐘”、“江天暮雪”二首選自顧嗣立《元詩選初集·秋宜集》,“瀟湘夜雨”首,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二九。
揭徯斯(1274—1344),元代詩人,字曼碩,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人。受程鉅夫賞識,以從妹妻之。歷仕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應奉翰林文字、授經郎、翰林侍講學士等,三入翰林,累修國史,卒謚文安。與東南文望袁桷、鄧文原、虞集、范槨、楊載等交游,屢相唱酬。工詩,長于古樂府、選體,近體有唐人風。詩風清婉密麗,有《秋宜集》。
揭傒斯這一組詩,“煙寺晚鐘”、“江天暮雪”二首,全從畫面形象著筆,題詠畫境之美。“瀟湘夜雨”一首,蘊有懷念屈原和湘妃的遠意,胡應麟認為揭氏這組詩“極有天趣”(《詩藪·外編》卷六),這是很有識見的評論,試分別剖析如下。
“煙寺晚鐘”一首。
觀明宣宗題句:“古寺深藏萬松中”(《瀟湘八景圖·瀟湘夜雨》),可見這幅畫的畫面上是沒有寺院的。題畫詩人為了表現“煙寺”的畫意,便從山僧早出暮歸的行動中暗示著“寺院”的存在。“相喚復相送”,山僧的行動受到鐘聲的制約,而繪畫藝術品是畫不出鐘聲的,因此,山僧的行動就成為表現鐘聲的載體。最后用“山露濕人衣”收結,早晨,露水未晞,傍晚,山嵐已重。山中的露水霧氣濕人衣裳,標志著山僧晨出時間很早,暮歸時間很晚,這一層詩意也起著補充畫意的藝術作用。這首題畫詩,不僅詩思清妙,從中也可窺見畫家構思奇妙,立意超絕,更可悟得詩畫融通的美學奧秘。
“瀟湘夜雨”一首。
題詠《瀟湘八景圖》的詩,常常注入屈原去國懷鄉和瀟湘帝子怨泣的深層意蘊。揭徯斯這首題詩,便是許多同類詩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一、二句題寫畫面,連綿不斷的夜雨,使江樹昏暗,遙望楚天云路,荒涼渺邈。兩句詩寫題面,景中含情,蘊含著凄楚、幽怨的情韻。第三句點明系舟。明宣宗《瀟湘八景圖》“蒼松巖下客維舟”,與揭詩同意。結句拍合上文,交代“穩系渡頭船”的緣由,穩系舟纜,船不會“流下去”,流到別的地方去。系舟留人,留下來干什么? 臥聽瀟湘夜雨聲,而夜雨聲中蘊含著深遠的內涵。戴良題本畫時說:“臥聽湘妃泣”(《題瀟湘八景·瀟湘夜雨》)程鉅夫題本畫時也說:“昏昏風浪里,瑟瑟打篷聲。騷客千年恨,靈妃萬古情。”(《題仲經家江貫道瀟湘八景圖·瀟湘夜雨》)唯有揭曼碩句中沒有點明。他像程鉅夫一樣,將屈子的遺恨和湘靈的哀怨,一起打入詩中,但揭氏與程氏不同的是:他將沉遠的意蘊藏了起來,在“穩系渡頭船,莫放流下去”以后,并沒有說出系舟的真實目的,詩意顯得非常深婉,而程氏卻說出來了。
“江天暮雪”一首。
面對八景圖之一的《江天暮雪圖》,詩人浮想連翩,他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詩,深感兩者的畫境與詩境構成十分逼真的對應關系。于是,他的題畫詩便由柳詩生發,明宣宗題寫這幅畫,也是由柳詩切入的,說:“漁翁獨鉤寒江濱”(《瀟湘八景圖·江天暮雪》)說得比揭徯斯更露。曼碩詩的妙處不在前半首,詩的婉轉變化工夫恰恰在后半首。詩人看到畫面上昏暗的竹籬下堆著雪團時,便以為這是梅花。在苦寒、清冷的境界中,引來美的象征,春的信息,是絕妙的詩思。這種藝術意想,卻也有借鑒。南朝蘇子卿《梅花落》詩:“只言花是雪,為有暗香來。”宋人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蘇、王都是詠梅花,借雪喻花,而揭徯斯要吟雪,所以他倒過來說,說白雪是梅花,借花喻雪,如此借用,手法靈活,很有意趣。
上一篇:《題王叔明聽雨樓圖四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甄古齋印譜》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