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黃庭堅·瑞鶴仙》黃庭堅
黃庭堅
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瑯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高日出,景無窮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籌觥也。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當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
江山樓觀圖(局部) 【宋】燕文貴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黃庭堅的這首詞有兩個獨特之處。第一,它是一首隱括詞。所謂隱括,就是把已有的歷史典故(散文)、詩、詞等作品重新組織,“微改其詞,而不改其意”(《蘇軾文集》卷五九),變成一首新詞的創作手法,這首新詞就被稱為隱括詞。這種詞體的開創者是蘇軾,作為蘇軾弟子的黃庭堅,也寫有一定數量的隱括詞。隱括的目的多是為了能夠和樂歌唱,因此在內涵等方面并無多大創新之處,當然,這其中也不乏能夠切合詞體自身特點的出色作品。第二,本詞使用了“福唐獨木橋體”,全詞用同一個字押韻,屬于“全獨木橋體”,黃庭堅的《阮郎歸》(烹茶留客駐金鞍)詞隔句押同一個字,屬于“半獨木橋體”。
黃庭堅此詞隱括的對象是北宋歐陽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歐陽修是蘇軾的老師,對黃庭堅來說更是值得崇敬的前輩。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不僅是他崇高人格的生動寫照,更是古代散文的巔峰之作。隱括這篇文章,黃庭堅不僅需要抱著極大的敬意,還要有極大的才氣,是有相當壓力的。不過這首詞向來被認為隱括得比較成功。
首句“環滁皆山也”用《醉翁亭記》原文,寫滁州的整體空間環境,語言簡潔而氣勢宏大。相傳歐陽修曾數次更改首句,最后才確定用這種簡筆勾勒全景的方式開頭。黃庭堅照搬此法,非常恰當。“望蔚然深秀”兩句由原文“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減縮而來,詞句雖減而意味未減,把讀者的視角從全景的俯瞰集中到蔚然深秀的瑯琊山上來。接著視角進一步具體化,進入了瑯琊山中,“山行六七里”三句移植自原文“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刪減較多而主體基本完整。此處最可惜的是刪去了“峰回路轉”一語,使得原文那種由漸進到主題凸顯的轉變失去了新奇感。不過這只能說是白璧微瑕,畢竟詞體受篇幅限制,作者只能舍小取大。“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改編自《醉翁亭記》最著名的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后人多賞其“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而黃庭堅獨用“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謂慧眼獨具,因為歐陽修寫《醉翁亭記》的最大感情基調,正是山水之樂。寫到這里,本詞的角度已經從全景式描寫到了局部景色的描寫,由陪襯景物的描寫到了主題景物的描寫,最終又對主題景物進行了深層含義的剖析。這結構與《醉翁亭記》完全一致,顯得工整完美。接下來,要開始具體描繪醉翁亭四周的景致,“更野芳佳木”三句,承一“樂”字而來,寫醉翁亭所蘊涵的山水之樂。這一句詞就概括了原文的第二段,把原文細致精美的描繪,變成了簡潔的勾勒,雖然表現力有所減弱,但卻顯得婉約含蓄。
詞的上片寫山水之樂,下片則寫“與民同樂”之樂,這也是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表現的最終主題。“游也”二字開始下闋,極為簡練。它概括自原文“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數句,在含義上有較大不同。原文是體現滁州人民安樂的生活,在本詞中則作為總起,引出下文的太守歡宴。
以下幾句,打亂了原文的順序,很能體現黃庭堅的匠心。“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籌觥也”三句接著“游也”二字來寫,描繪了太守歡宴時的情狀。“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則用對比手法再次強調了宴會之歡樂。“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三句,用一個否定句式,把太守之所以歡宴的原因寫出來,交代了本詞的主題。最末三句交代太守的姓名以及亭名的由來,讓讀者讀其詞而想見其人,意味深長。由于詞的篇幅所限,作者無法完全包容《醉翁亭記》的內容與思想,因此在最后采用打亂原文順序、擇要重新排列的方法,雖然變得簡略了,但是中心思想沒有減弱。這種改造,需要很大的功力,而黃庭堅做到了。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貶謫滁州時所作,表現的是他超越名利、天人合一、與民同樂等思想。這種思想在宋代文人中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蘇軾、黃庭堅等人即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他們在漫長的貶謫生涯中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盡量盡其所能造福人民,不被外在的屈辱所折服。黃庭堅隱括《醉翁亭記》的用意,也是以此來表白自己的這種心跡。
這首詞在藝術技巧上有很獨特的地方,隱括詞的內容本身很難創新,但在表述方式上,卻可以有所創造。《醉翁亭記》共用二十一個“也”字煞尾,形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黃庭堅抓住這一特征,非常巧妙地使用了獨木橋體,以“也”字押韻,既保持了原作的神韻,又使它更加適合詞作詠唱的特點,可謂巧妙至極。(姚蘇杰)
鏈接 福唐獨木橋體。通首用同一字押韻或同韻字占半數以上的一種特殊詞體,謂之福唐獨木橋體,省稱福唐體,也稱之為“同字韻”“長尾韻”。從現存作品來看,這種詞體名稱最先見于北宋黃庭堅《阮郎歸》詞題“效福唐獨木橋體作茶詞”。既云“效”,可見此體并非創始于黃庭堅,它的出現應在黃庭堅之前,可能在北宋前期即已產生。所謂“獨木橋體”,意渭此體用同字押韻或以同字韻相間使用,其奇險如同走獨木橋一般。至于“獨木橋體”前面冠以“福唐”二字,其意難解,可能是指代創體之地。據史書記載,唐置萬安縣,后改福唐縣,五代閩時改福清縣,在今福建省東部沿海地區。宋時多以福唐指代福州,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下記“君謨蔡公出守福唐”,即指福州。據此,則“獨木橋體”應出自福唐或福州等地,創體于福建詞人之手,故以“福唐”冠其名。清人劉體仁《七頌堂詞繹》謂黃庭堅此詞“不知何體也,然猶上句不用韻。至元美道場山,則句句皆用山字,謂之戲作可也。”《阮郎歸》一調上下片各四句,凡八韻,乃句句用韻。黃庭堅此詞皆于偶句用“山”字押韻,奇句用它字葉韻,同字韻占全篇韻數的一半,而且是同字韻相間使用。此即劉體仁所謂“上句不用韻”之意。又清代萬樹《詞律》卷四吳文英《阮郎歸》詞下載杜文瀾按語云:“黃山谷此詞全用‘山’字為韻,辛棄疾作《柳梢青》詞全用‘難’字為韻,注云:‘福唐體,即獨木橋體也。’”此外,現存宋詞中類似此體的作品還有:黃庭堅《瑞鶴仙》隱括歐陽修《醉翁亭記》通篇用“也”字韻一首,方岳、趙長卿《瑞鶴仙》同押“也”字韻各一首,石孝友《惜奴嬌》全用“你”字韻一首,蔣捷《聲聲慢》全用“聲”字韻一首,以及辛棄疾、蔣捷等仿“楚騷體”用“些”字韻等,后人也多認同為福唐體。(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王沂孫·掃花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陸淞·瑞鶴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