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蔣捷·一剪梅》蔣 捷
蔣 捷
宿龍游朱氏樓①
小巧樓臺眼界寬。朝卷簾看。暮卷簾看。故鄉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天不教人客夢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兩眉攢②。敲遍闌干。拍遍闌干③。
注釋 ①龍游:今浙江龍游縣。②眉攢(cuán):雙眉緊蹙。③拍遍闌干: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br>
仿古山水圖 【清】 方士庶 上海博物館藏
鑒賞 龍游是浙江省舊縣。朱氏不詳。這是詞人漂泊異鄉時的思鄉之作,與《一剪梅·舟過吳江》情味相似,也許為同一時期的作品。以淡語寫深情,融景語入情境。這是蔣捷詞中讓人難忘的鄉愁。
詞題交代地點,首句點明登臨。已經無法考證的朱氏樓,是詞人偶然停泊的宿處。樓臺雖小,而視野極好。詞人登樓,卷簾而看,眺望故鄉,然而云水彌漫,歸路迢迢,不覺心酸。下闋寫夜晚睡下時,春寒料峭,詞人夢醒,似乎上天也不讓游子做個安穩的夢。無奈只好起身,月底梨花溶溶,人不寐,愁輕襲。眉頭深鎖,站在白日眺望的欄桿前,一聲聲,拍打著,以慰思情。
詞意明晰簡單,幾無深意。然而痛楚之深,鄉情之深,卻在這尋常淺近的語言中娓娓道來。南宋亡后,詞人多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登樓眺望故鄉的滋味,也許每一個人都嘗過。周密曾在登蓬萊閣時以蒼老的筆意寫道:“步深幽。正云黃天淡,雪意未全休……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與這首詞作相較,更為蒼茫感慨。
詞中首句,以“寬”對應“小”,拉開了視野的寬度。以“暮”呼應“朝”,拓展了時間的長度。“卷簾看”這一簡單的動作在不斷重復,早上做,晚上還在做。無形中設置了疑問:為什么要反復地卷簾眺望? 為什么起筆就要提到視野開闊?第三句才回答這個疑問,同時也點出詞作的主題:望鄉。
明明朱氏樓上視野開闊,然而即便如此,也遙望不到故鄉的模樣。明明是望一次,就要心酸一次,然而還是“朝卷簾看。暮卷簾看”。內心情愿承受著這一次又一次的心酸,不怨不悔地執著眺望。情深意切,云水彌漫,鄉愁彌漫。
漫長的距離阻隔在家鄉和游子之間;踮足眺望,是內心難以平靜難以釋懷的一刻。望而不可見,求而不可得。脆弱的人生與渺茫的睽隔,難以抗衡的苦楚成為內心的鴆酒。這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永恒的主題。在古老的詩歌源頭《離騷》中,詩人的飛升就停留在望鄉時被鄉愁所擊中的一刻:“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痹谔拼嗄瓯毁H在蠻荒之鄉的柳宗元在望鄉不得的情況下寫道:“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而蔣捷只是淡淡地寫道:“故鄉一望一心酸”,不是那么濃烈,也不是沉痛凄厲,只是有些心酸。這更接近于《古詩十九首》中在水邊采摘芙蓉的花朵而引發的思鄉惆悵:“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下闋寫春寒驚客夢。天氣的寒冷原本只是自然的現象,此處卻將天意與鄉愁聯系在一起。春寒襲人,客中衣衾單薄,夜里難以入眠,于是“梨花月底兩眉攢”。潔白的梨花,孤單的月下,為鄉愁所困擾的詞人眉頭深鎖,只能“敲遍闌干。拍遍闌干”。這歇拍也含著辛棄疾“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感慨。詞中重復使用敲打欄桿這一意象,只更換“拍”“敲”二字,足見其愁之濃。
一剪梅這個詞題有隔句用韻與句句用韻兩種。本詞句句用韻,且上下闋中分別出現兩次重復。詞意悠長,鄉愁繚繞。此詞之佳,不在深刻,而在尋常;不在頓挫,而在悠長。(黃阿莎)
鏈接 古代第一部建筑法規——《營造法式》。此書由李誡編修而成,始于紹圣四年(1097),成于元符三年(1100),崇寧二年(1103)鏤版印刷刊行。此書共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條。對歷代工匠傳留經驗及當時建筑技術成就均作了全面總結,是當時中原地區官式建筑規范。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五個部分,即釋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圖樣,此占三十四卷,加之看詳、目錄各一卷,共三十六卷。看詳對若干規定和數據作出說明。第一、二卷為總釋和總例,其主要考證每一建筑術語于古代文獻中不同名稱及當時通用名詞和書中所用正式名稱,并訂出總例。第三至十五卷為工種制度,說明每一工種如何按建筑物等級大小選材,以及各構件比例尺、藝術加工方法和各構件相互關系與位置等。第十六至二十五卷按各作制度內容規定了各工種構件勞動定額與計算方法。第二十六至二十八卷規定各工種用料定額和有關工作質量。第二十九至三十四卷為圖樣,包括測量工具及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和彩畫作的平面圖、斷面圖、構件詳圖及各種雕飾與彩畫圖案。本書雖為建筑施工管理的技術書籍,但書中涉及了建筑設計、結構、用料、制作和施工等多個方面,全面地反映了宋代建筑工程的技術和藝術的水平,是宋代建筑技術向標準和定型方向發展的標志。
一剪梅
蔣 捷
舟過吳江①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②。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日歸家洗客袍③。銀字笙調④。心字香燒⑤。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注釋 ①吳江:今江蘇吳江市。②渡,原作“度”,橋,原作“嬌”,今依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改。秋娘渡、泰娘橋:蘇州地名。蔣捷《行香子·舟宿蘭灣》:“過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橋?!雹劭团郏和獬龃┑囊路?。④銀字笙:笙管上標有表示音調高低的銀字。⑤心字香:制成篆文“心”字形狀的香。
鑒賞 這是一首乘船過吳江時寫作的詞,也可以看作蔣捷在疲憊的人生旅途中偶然流露的心聲。初次讀這首詞,極容易將“酒”誤看成“雨”字。酒澆春愁,是從雨澆萬物中聯想而來,所以這詞中含著雨意。愁非酒不散,且需如雨般的酒才能消去,這又暗含著“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薩蠻》)的悲意。春日引人傷愁,這是亙古以來的傷春主題;乘船遠離家鄉,是蔣捷后半生常年的漂泊。如今在這煙雨蒙蒙的河流中行舟,船中的詞人,心隨舟搖。
江天蒼茫,一葉扁舟?!敖现蹞u”,與其說是舟搖,不如說是心搖。他的視線望向岸邊:“樓上簾招?!睆那八灿羞^“少年聽雨歌樓上”(《虞美人·聽雨》)的繾綣時光,而如今酒樓上掛著招攬客人的簾子,對他卻毫無吸引力。舟仍在前行,不因酒樓簾子的招攬而停下,經過了秋娘渡,又過了泰娘橋。行程的流轉伴隨著風雨的交加,“風又飄飄。雨又蕭蕭”。“又”字表明風雨多日。江南的春天,風雨原本便是頻繁的,“風透春衫,雨透春衫”(無名氏《一剪梅》),這長年的漂泊與風雨的寒意,讓原本便意興闌珊、心緒灰暗的詞人起了鄉愁。
“何日歸家洗客袍?”疑問的提出正是心結的所在。何日歸家? 而家在何處? 蔣捷生于吳中望族,從前優游度歲,富貴安逸,而今國破家亡,煢獨一身,在這風雨飄搖的吳江孤舟中,既已無家可歸,又何言歸家的行程??团鄱囡L霜,然而回到從前怎是洗凈客袍那般容易? 又怎樣才能回到夢中溫暖寧靜的家園? 這一句,以最簡單的字詞表達著出門在外的游子最殷切的渴望,然而渴盼又歸結于無望。所以長久以來,這詞能一遍遍引人憂愁。
以下二句,既是回憶,又是無家之人作有家之夢的暢想?!般y字笙調。心字香燒?!逼溟g寧靜和穆,溫馨甜美,是無須多言的人生幸福。而這幸福的珍貴,只有飽受流離之苦的人,才體會得到。先甜后苦,備覺甜之受用。再從夢中驚醒,看眼前風雨流水,才知往昔已逝,空嘆息。時光騰騰而去,一個“拋”字,道盡無奈與荒涼?!叭菀住逼鋵嵤窃诓蝗菀椎妮氜D追悔中,以淡然語,寫深悲意。最末一句最為人稱道,看似簡潔,卻極濃烈。他選擇自然界中尋常的兩個事物:櫻桃與芭蕉,并以這兩個事物自身特有的顏色入手,鮮明對比,簡練深刻。對于時光的流逝,這是無數詞人慨嘆過的話題,蘇軾《洞仙歌》云:“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表n元吉《六州歌頭》云:“人自老,春長好?!比欢?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shiji/jiangjie/"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蔣捷這詞中出人意料的好處,是以春日中隨季節而變化顏色的兩種植物,以鮮明的色彩,寫出無形無色、無影無蹤的時光流逝之快速。紅與綠,這對比讓人驚醒。除了在意象的選擇上別出心裁外,音韻上也極為悠揚。若寫成“櫻桃紅了”,便斷然無此效果,所以音韻流轉的妙處在此可見。
這首小詞,以空間與時間的雙重交織,唱出一首游子的離歌。它是如此悠揚明了,曾喚醒多少人惆悵的鄉愁;又有多少人在異鄉的風雨中想起這首小詞,因它以流暢自然的語言道出人們心底的憂傷。這是竹山詞中讓人永難忘懷的詞作。(黃阿莎)
集評 明·潘游龍:“末句兩用‘了’字,有許多悠悠忽忽意。”(《古今詩馀醉》卷一一)
清·李佳:“蔣竹山《一剪梅》詞,有云:‘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媚捴巳丝凇!?《左庵詞話》)
春景山水圖 【明】 鍾欽禮 日本金地院藏
上一篇:《兩宋詞·無名氏·一剪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醴陵士人·一剪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