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憶秦娥①·汪元量》
笑盈盈②。曉妝掃出長眉青。長眉青。雙開雉扇③,六曲鴛屏。少年心在尚多情。酒邊銀甲彈長箏。彈長箏。碧桃花下,醉到三更④。
①憶秦娥,詞牌名。 ②笑盈盈,微笑對人;舉止、儀態美好。 ③雉扇,古代帝王儀仗用具之一。 ④三更,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
這是作者通過表達思念伊人,寄托內心惆悵的詞作。自我言語之間流露出對美麗女子的笑容依舊的回想。詞作憂郁淡然,愁思綿長,但卻令人讀來意味深長。
詞的開篇,作者追思佳人美麗往昔,以輕松愉悅的筆法引起。“笑盈盈”詞句雖然短小,但用意卻很深遠,作者以輕靈妙美的笑顏描述,反寫內心的愁思。隨后筆鋒突變:“曉妝掃出長眉青。長眉青。”一個特色鮮明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在這里作者運用反復手法:通過凸現人物眉毛的特征,描繪出美人的整體影響。“雙開雉扇,六曲鴛屏”,“雉扇”“鴛屏”,這是兩個典型的帝王用物,作者暗含對亡國故土的哀思。這是一種巧妙的表達。
“少年心在尚多情”,作者實際在自語本身,胸懷大志向,報國情感始終不斷,言辭之間,同樣流露對不被發現重用的苦痛。隨之才有了“酒邊銀甲彈長箏。彈長箏”。苦悶憂郁,閑得寂寥,只能在彈動長箏時寄托愁情。“碧桃花下,醉到三更”,在這虛度光陰的心緒下,作者醉酒沉睡樹下,直到夜半。
作者精練傳神的構思,令人叫絕,以一當十,玲瓏跳躍,景情相生,筆下一幅凄清孤寂的畫面描繪出來了。
這首詞作的意象是桃花。桃花人面,妖嬈多姿,是妙美女子的化身。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桃花意象顯示青春妖嬈、但又稍縱即逝的審美特征,成了中華民族審美心理的物化表現。古人往往抒發對時間流逝的無限留戀、惋惜之情。桃花的存在使人快樂,使心境美麗,桃花落下來傳達傷春、惜春的情緒,進而悲嘆韶華即逝、芳齡不再的感嘆。
●汪元量(1241~1317后)南宋末年詩人、詞人。字大有,號水云。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或稍后,以詞章給事宮廷,不久,為宮廷琴師。宋恭帝二年(1276),元兵入杭州,俘恭帝、皇太后、太皇太后先后赴大都,汪元量隨之北行。文天祥兵敗被執,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屢至囚所探視。文天祥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成《胡笳十八拍》,并為元量作品作序。恭帝等于至元十九年被遷往上都(今屬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二十一年,又被遷往今西北內地,汪元量仍隨行,到過祁連山一帶。以后,又因祭祀到達過四川青城山及五岳。至元二十五年十月,恭帝學佛學于土番(今西藏)。元量即以黃冠道人的身份南歸,至元二十六年抵杭。不久,他再次入湘、川,并數次到廬山。
●憶秦娥,參見第233頁相關介紹。
●古箏。古箏遠在秦朝就已在我國流傳,由最初的民間樂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從五六根弦發展到唐代十二三根弦,直到明清多為十六至十九根弦,經過不同地區歷代演奏家的發展形成不同流派風格各異、曲目豐富、雅俗共賞的良好局面。目前古箏多為二十一根弦。其音色秀麗,既適合獨奏又適合合奏。近年來經過不少作曲家演奏家的努力,古箏曲目在不斷地增加,涌現出不少優秀作品。
汪元量“沉醉三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傳言玉女
錢塘元夕
汪元量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月臺花館,慨塵埃漠漠。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昭君淚流,手撚琵琶弦索。離愁聊寄,畫樓哀角。
此詞寫元宵節,從中寄托了對國家興亡的傷感之情。詞采精練感人,讀來,令人酸淚暗流。
上片寫道“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作者寫的是眼前依然一派繁華,跟誰一起分享呢?大兵壓境,人心惶惶,苦中作樂,苦不堪言。“月臺花館,慨塵埃漠漠。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描述在月光下,花叢中,臺館依舊林立,但已彌漫著敵騎的漫漫的塵埃。想起繁華盡逝,青山如舊,太平景象已蕩然無存,傷感之情自然流露。“錢塘依舊,潮生潮落。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作者心中明白錢塘江潮漲潮落仍像從前,往日火樹銀花,燈光錦簇。“羞”字指權貴們仍沉溺歌舞,不知亡國之羞。“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昭君淚流,手撚琵琶弦索”,作者傷感地表白梅花凋殘,春光不久。腹有滿腔之愁,只能寄托在哀聲悲音之中。“離愁聊寄,畫樓哀角”,作者詞尾寫離愁苦悶之時,又聆聽著幽咽角聲,恰如挽歌,令人傷心至極。
這首詞作為元兵兵臨于城下之時,在其詞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種大廈將傾前夕的危機感,言辭之間,有的只是嘆息和無助。
少年心在尚多情。
碧桃花下,醉到三更。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
上一篇:宋詞《憶秦娥·萬俟詠》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憶秦娥·汪元量》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