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菩薩蠻》原文與賞析
千年鳳闕爭離棄,何時獻得安邦計。鑾駕在山峰,天同地不同。宇宙憎嫌側,今作蒙塵客。閫外有忠常,思佐圣人王。
這首歌辭寫出皇帝失位逃之在外的獨特感受,有對皇宮的戀戀不舍,有對國家混亂的一籌莫展,有丟掉王位的失落,有蒙受風塵的苦楚,有得到忠誠將士一心輔佐的安慰,可謂百感交集,莫衷一是。
“千年鳳闕爭離棄,何時獻得安邦計”中一個 “爭”字,道出皇帝的真實感受。“鳳闕”,是漢代宮闕名?!短接[》卷一七九引 《闕中記》: “建章宮闕臨北道,鳳在上,故號曰鳳闕如。”后用為皇宮的通稱。皇室的基業是祖祖輩輩打江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經過多少年的鞏固與發展已很繁榮富足,但是它卻要在自己這一代丟掉,其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实廴杖找挂股砭踊蕦m,今日國家大亂,他迫不得已倉惶逃離,內心深處怎能忍心離開呢?所以,即使在他逃亡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能夠盡早得到安定國家,安撫百姓的計策,以便早日回皇宮,尋找從前的一切。“千年”與“何時”對得好,“千年”表示建立基業的久遠與艱難,那么失去它當然是萬分悲痛的事,“何時”表示皇帝的急切心情,但從中還流露出一絲惆悵與無望。
“鑾駕在三峰,天同地不同”,表示皇帝在風塵中的特殊感慨。皇帝在皇宮中一向享受榮華富貴,臣屬對他惟命是從,他的生活是最舒適不過的了。可如今的境況確實有如天壤之別,坐著車逃之在外,隱匿行蹤,一失往日的風采,天還是那個天,可是人間的事卻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皇帝不能掌管朝政不說,就連性命也難保,情景和平民百姓不能有別,從某種程度上說,連百姓還不如。此時的皇帝真可謂凄凄慘慘戚戚。
上片介紹皇帝的感受和實際情狀,下片說明皇帝有此遭遇的原因,從而說明奸臣和忠臣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們在國家社稷中的不同作用。
天下人都憎恨討厭皇帝身邊的奸臣,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实弁鸭樨∪水敵尚母?,因為小人的甜言蜜語、旁敲側擊往往使皇帝迷玄入陣、錯理朝政,等皇帝清醒之時卻已在流亡的途中,一切都已晚矣。“蒙塵”是指帝王逃亡在外,蒙受風塵。《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天子蒙塵于外,敢不奔問官守?!被实郾患槌妓?,被迫逃亡。所幸之事在于皇宮城墻外有忠臣在,他們常常思量如何輔佐皇帝重返皇宮,重建基業?!伴€外”是指城郭以外?!妒酚洝堘屩T唐列傳》: “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相轂,曰: ‘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焙笠蚍Q軍事職務為“閫外”。奸臣使君王作蒙塵客,忠臣常思佐圣人,這是非常鮮明的對比,也是此詞的一大特點。
寫皇帝的感受非常真實感人,把皇帝從原來的高位跌到蒙塵后的感受把握得相當準確,“天同地不同”作了最精確的概括。
上一篇:《先秦民歌·芣苢》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菩薩蠻》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