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羅江怨(紗窗外,月正高)》原文與賞析
紗窗外,月正高,忽聽得誰家吹玉簫。簫中吹的相思相思調,訴出他離愁多少,反添我許多煩惱!待將心事從頭從頭告,告蒼天不肯從人,阻隔著水遠山遙。忽聽天外孤鴻孤鴻叫,叫得奴好心焦。進繡房淚點雙拋,凄涼訴與誰知誰知道。
這也是一首描寫閨中怨情的情歌。
首句點明時間已是月高夜深。夜雖深,人卻不靜。紗窗內,有女思春,輾轉反側;正愁苦間,遠處不知誰家又傳出了時斷時續的吹奏玉簫聲。相思不獨我,更有他人悲??磥恚@在明代也早已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社會問題了。“忽聽得誰家吹玉簫”一句,不僅拓展了民歌的內容,使這首民歌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藝術上也有強烈的效果。
在古代詩歌中,人們常以音樂來渲染愁情。如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益也有“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句,前者的聞玉笛而倍感眷戀憤懣,后者以聞蘆管而頓生鄉愁,這首民歌則是以聞玉簫而更添相思苦了。它們雖有雅俗之別,但詩人與作者的感受卻是相通的。
古代樂器中,簫音最悠沉、凄婉,比玉笛、蘆管更具動人心弦的表現力。蘇軾《前赤壁賦》描寫篇簫聲便有“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等句。正處無盡相思苦之中的女子聽到這種玉簫聲,并且是吹奏相思調的玉簫聲,怎能不使她思親腸斷,悲傷欲絕?
本來,她因相思而不忍聞玉笛,那一位也是別有憂愁才弄簫排遣的。照理說,同是天下傷懷人,應當同病相憐才是??伤齾s對吹簫人產生了一種怨緒:你的離愁別緒借著玉簫訴出不少,你是輕松了,你可知道都吹到我這兒來了,平空又給我增添了許多?在這里,我們不能狠心地將她視為心胸狹窄、無端遷怒的女性。明人賀貽孫在《詩箋》中評論當時的民歌說:“語近風謠,無理有情,為近日真詩一線所存?!薄盁o理有情”,評得極恰 。人家吹簫訴離愁,與你何干?憑什么說是人家給你反添許多煩惱?這就是 “無理”??蛇@“無理”中卻深含真情。終日思郎郎不歸,不怨情郎失期,反怨簫聲添愁,不正表現了她對情郎哥太深太癡的摯情?
第三大句進一步地刻畫了人物心理。她想把滿腹相思從頭到尾訴與情人,可蒼天偏不從人愿,使她與情郎哥之間阻隔著重重遙山遠水。
最后兩句把女主人公的凄苦之情推向更深一層。古人常以鴻鵠喻夫妻情人,此時,她極易由孤鴻聯想到自身,由孤鴻的哀鳴聯想到自身的苦楚 。那一聲聲哀鳴在她心底卷起的感情波瀾,又豈是玉簫的相思調所撩動的能比擬?此情難思,此情難受,她只好“進繡房淚點雙拋”了。殊不知,人進繡房,并不能將愁緒關在門外。玉簫的相思,孤鴻的哀鳴,可以暫時不聞,那悠悠濃濃的思親之情,又怎能因此而斷絕?
這是一首比較典型的反映閨怨的民歌。它從頭到尾無一“怨”字而又緊扣一個 “怨”字:一怨誰家簫中吹的相思調,“反添我許多煩惱”;二怨 “蒼天不肯從人,阻隔著水遠山遙”;三怨天外孤鴻叫,“叫得奴好心焦”。怨人,怨物,怨天,怨地,千怨萬怨,相思一片!
從表現手法上看,這首民歌幾乎全由人物的心理活動構成,成功的心理刻畫,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這首民歌藝術上的一大特點。它通過簫聲、鴻鳴的渲染襯托,通過人物的一怨二怨三怨,一次比一次更深刻、更清晰地再現了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波瀾,不由人不為之生憐,為之嘆息,為之灑一掬同情之淚。
上一篇:《先秦民歌·終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芣苢》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