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粵歌·臺灣民歌》原文與賞析
我所思兮貌何美,夢寐輾轉不可忘。我今深山去捕鹿,心旌飄搖獨傍徨。只好捕鹿歸來日,與卿相饋共舉觴。
這是一首居住在臺灣的少數民族歌唱的情歌,由男子唱出,表達了對心愛女子的愛慕、思戀之情和決心與她相好以共成連理的愿望。
近人徐珂編筆記集 《清稗類鈔》中 《音樂類》云: “臺灣番社有歌,詞簡情遠,絕然古代之歌詩體也。歌云云。首尾寫情,自在流出。”
番,舊時對西方邊境各族的稱呼,亦為外族的通稱,如西番、番邦等。這里指臺灣的少數民族,約即高山族。社,為社團組織。番社當為高山族的某一組織形式,或用以稱謂高山族。
高山族,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F有20萬余人。是最早居住在臺灣的民族,分布在臺灣省本島山區和蘭嶼上。內部有 “泰耶爾”、“薩斯特”、“希嫩”、“朱歐”、“阿眉斯”、“百宛”、“耶美”等不同的稱呼。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本民族文字。生產以農業為主,狩獵、捕魚為副。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長期以來和漢族人民共同開發了臺灣,并不斷地對外國侵略者作斗爭。
這首情歌語言古樸,如徐珂云:“絕然古代之歌詩體也?!笨赡苁乔宕娜艘罁呱阶迩楦柙?,翻譯成古典民歌形式記錄下來的。因為高山族沒有自己的文字。
全歌大意是:我所心愛的姑娘啊,容貌多么美麗,使得我夢寐以求,輾轉反側難以忘記。我今天就要去深山捕獲野鹿,此時的心情十分不安,獨自徬徨。只愿我捕得鹿兒歸來之時,贈給我這心上人,讓我們一起舉杯慶賀。
由詩歌中的“去深山捕鹿”一語亦可證,此歌的演唱者為高山族的男子漢。歌中的“夢寐輾轉”完全是根據《詩經》開首第一篇的《周南·關睢》第二章而來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卞幻?,即不論醒著和睡著; 而此歌是“夢寐”即只談夢中事,輾轉反側,即翻來覆去不能成眠。此歌全用此意。心旌飄搖,出自 《國策·楚策一》: “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懸旌,即飄動的旌旗,這里用來形容心神不定。而“徬徨”也是古漢語常用詞表示六神無主、徘徊難進。卿,是對對方的尊稱、愛稱。饋,是以物相贈。觴,是酒杯。此三字均為古漢語語詞。而“我所思兮貌何美”,七言句中夾“兮”字,純為騷體句法??傊枇?,除第三、五句較為淺白通俗外,其余大多使用古漢語詞句,深有漢族古代民歌的風味,由此數句似足以證明,此歌為當時文人據高山族語所唱之歌所作的譯文。其產生過程恰與古代之《越人歌》十分相似。
由歌中之意可以判定,這位男子所愛慕和追求的女子還沒有與他有更深更厚的交往,即二人的愛情前途究竟如何,還難料定。因為這主要是男子這方的一廂情愿,重點是歌唱自己的理想與愿望,至于將來怎樣,他也心中沒底,不敢樂觀,因而是“心旌飄搖獨徬徨”。但從首二句看,他所追逐的女子是容顏美麗,深深打動了他的心的,而“夢寐輾轉不可忘”則表明他思慕之情已是十分深厚強烈,內心在忍受著相思的熬煎。
全歌意境完整,重在抒情,又夾有敘事。徐珂云“首尾寫情,自在流出”,也道出了其寫作特色。這種寫法在我國古代漢族民歌中也是常見的??傊?,用古漢語譯出的這首高山族情歌,句式整齊,詞語優美,合轍押韻,讀之瑯瑯上口。這首歌體現了漢族文化與高山族文化的交流,所以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上一篇:《先秦民歌·匪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君子于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