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桃葉歌三首·其三》原文與賞析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這首 《桃葉復桃葉》歌,在南朝江南曾廣泛流傳。據 《隋書 ·五行志》上說,南朝陳時,建昌(今江蘇南京市)一帶盛傳按王獻之 《桃葉歌》所作的情歌俗曲,其中便有 《桃葉復桃葉》。后來北方隋朝的勢力崛起,國主楊堅派他的兒子楊廣(即隋煬帝)率大軍討伐陳國。隋軍安營在江北的桃葉山下。大將韓擒虎渡過大江兵進新亭(在今南京市以南),軍勢如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于是有陳國百姓口唱 《桃葉歌》迎接隋軍。正應歌中所說“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之意。
古人是很迷信的,尤其迷信語言的預兆。春秋時,吳王夫差聞聽“梧宮秋,吳王愁”童謠,后來亡國。韓信臨死前,方憶起 “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謠諺與他有關。一段歷史的軼事,自然出于巧合,陳國敗亡的原因,不能說是由一首民歌引起的,而是它自身的腐朽性造就的。因此說,《桃葉復桃葉》本身也沒有什么先驗的征兆作用。
其實,這支《桃葉復桃葉》與興邦滅國、征戰殺戮沒有什么關系,它不過是一首地道的情歌而已。“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一句,歌的作者展開想象的羽翼,摹寫輕巧的 “桃葉”,如一葉小舟,在江水中自在漂蕩,微風吹送,它起伏搖曳,即所謂渡江不用船。“楫”,原指船上短槳。《詩·大雅·棫林》有 “淠彼涇舟,丞徒楫之”句,此處 “楫”指劃船。你瞧,一幅清新嫻雅的 “大江葉舟漫渡”圖勾勒出來。然而,一個 “但”字兀起,使歌勢并未停滯在平緩的葉舟之趣上,而是契入主體的情志。“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仿佛在江水對岸,有人用兩手攏成喇叭筒,正真情地對漂去的“桃葉”呼喊: “大膽渡過來呀,不必害怕風浪,我自來迎接你。”可以想見,一聲呼喚,會給欲飄猶怯的桃葉傳遞過來多么大的勇氣和力量啊!如果這桃葉真的有人一樣的靈性,她一定要不顧江險而飄然其來的。
這近乎田園童趣般的詩境,并非歌者意欲所張的真諦,而里面包蘊有一個寓言。歌中以情郎為主體,這是與多數南朝情歌不同的,熱盼自己的情女“桃葉”到來。他呼喚著心上人的愛稱,鼓勵她大膽地涉過重重阻斷他們相愛的 “天河”,要勇敢些,自有 “我”來迎接你,并和你共赴人生。雄渾強勁的男子漢聲音,如同一道電光,劃破了封建禮教蒼涼的夜空,暢瀉出古代青年男子對愛情幸福的熱望與追求。
《桃葉復桃葉》以精巧的構思,抒展美好情志。把自然物“桃葉”,與情侶 “桃葉”融合一體,當然要比 《詩經》中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平白直敘手法有所發展。這也正是南朝民歌在藝術上的成熟之處。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上聲歌八首·其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瑯琊王歌辭(選四曲)·其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