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民歌·游四門(海棠花下月明時)》原文與賞析
海棠花下月明時,有約暗通私。不付能等得紅娘至,欲審舊題詩。支,關上角門兒。
這支散曲選自無名氏《游四門》六首之四,它反映了元散曲的一般風貌。鄭振鐸先生在“中國俗文學史”中不僅選入了這一首,而且在曲前點評為寫得 “如何的美麗宛曲”!
應該說,現存的金元散曲中描寫男女風情的作品,雖然也有藐視封建禮教的思想內容,但大多數還是寫得有點低級趣味,有點追求色情的味道。但這一首卻寫得濃麗熱烈,通俗而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實屬一首難得的佳作。
不難看出,這是一首描寫男女私約暗中幽會的散曲,但落筆卻明麗得如詩如夢。本來就是白色或略帶點淡淡的粉紅色的海棠花,在清麗的月光籠罩下,將會變得 “彷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海棠花又朵兒挨著朵兒,一團團的極繁盛,約會的地方自然不會是一株海棠。想想看,滿樹的海棠花,映著銀色的月光,輕吐著淡淡的清香,主人公就是在這種如詩如畫的情境中等待著心上人前來約會,這情境實在美極。
這“美麗”的環境的描述,無疑增加了約會的詩情畫意,增強了幽會的浪漫情調,這跟封建禮教森嚴的時代何等的不協調。正因這不協調,才越發顯出了這種自由相愛的美麗。接著跟一句“有約暗通私”,語言直截了當,一下子點明事件。這一句既反映了元曲俚謠的直接明快,也透出了男主人公的某種性格特征和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情。“暗”、“私”,反映了他們的行為為世俗所難容; “約”、“通”則表明了男主人公的自由相愛,真心相戀。盡管現實使他們無法堂而皇之地公開愛、公開戀,但他們還是不顧封建禮教的那一套,毅然來個“有約暗通私”,表現了對封建禮教的蔑視和反抗。
前兩句寫得很濃,釀成了熱烈的氛圍:花前月下等情人,而且是“有約暗通”。
接下去筆調略有所轉,盡管與心上人 “有約”,但她卻依舊未來,等得主人公剛來到海棠花下時的激動漸漸消失,轉而為苦苦的期盼和忐忑的擔憂了。我們可以想象出這特定的情境:站在海棠花下的男主人公,一開始時沐浴著明月柔和的銀輝,聞著海棠花的清香,等待著佳人如約前來,可是明月漸漸升高,春夜漸漸深了,仍不見如約的情人。他一次次地翹望,一遍遍地等待,走動,但只有滿眼的月光,朦朧的花木,主人公的心也漸漸地疼痛起來。雖然這是春夜,他仍感到月的清冷,夜的微寒。終于,主人公的希望在長長的等待中消散,最終在滿腹的疑惑中泄了氣: “不付能等得紅娘至”。不付,即 “不復”。主人公覺得不可能等到佳人,盡管原因還不清楚。至此,一定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涌上心頭?!坝麑徟f題詩”,奈何紅娘又不至。真是“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紅娘至”兩句,暗引 《西廂記》的典故。但張生何等幸運,可今天的男主人公連音信也無法傳遞,更不用說有鶯鶯自奔而來的幸福了。男主人公只能在雖美麗卻顯凄清的春夜里,一遍遍回憶著往日的情景,以甜甜的回憶來安慰著切切撕痛的痛苦的心……
但是終于未能如愿,男主人公放棄了最后的一線希望,也許又作了最后的幾次張望,才最終不得已死了心: “支,關上了角門兒?!弊詈髢删?,寫得真是輕松極了,可謂真正的婉曲、清麗。這里沒有過多的動作和關門的響聲。然而我們似乎感到了男主人公的心在“角門兒”的一聲“支”里也痛苦地關閉了希望。這是何等的失望,何等的惆悵!
這支散曲,以艷筆起,以冷筆收,感情由濃而淡,故事由幸福而傷感,把那一份情表現得味兒十足,無怪鄭振鐸先生贊為 “美麗宛曲”。
一支美麗的愛情曲子,以悵然作結,讀完后似乎還有幾個問題思考:主人公的心上人何以不能 “如約”來 “通”?以男主人公對彼如此的渴切和癡情來看,從那個時代一般的愛情常識來看,那位沒出面的女子不會是不守信用的人,不會是位薄情的人。那么他為什么鐘情于她,并且她也“有約”,他焦焦地等待了半夜而又最終落了空呢?這也許就是這支情曲所蘊含的另一層客觀意義:那個時代是不容許這樣的愛情生長的,盡管無數追求愛情的青年男女對此做過無數的抗爭,但在那個制度覆滅以前,它總要像死神一樣扼殺所有它能扼殺的自由、愛情。那個可詛咒的時代、那個可詛咒的制度、那個萬惡的封建禮教!
上一篇:《元代民歌·游四門(柳綿飛盡綠絲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秦漢民歌·滿歌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