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掛枝兒·月》原文與賞析
青天上月兒恰似將奴笑,高不高,低不低,正掛在柳樹梢。明不明,暗不暗,故把奴來照。青光你休笑我,且把自己瞧。缺的日子多來也,團圓的日子少。
這是一首別出心裁的閨怨詩。
“青天上月兒恰似將奴笑”,笑什么呢?在敏感的抒情主人公看來,月兒是笑她太癡情,笑她太不能自已,笑她孤單寂寥坐臥不安百無聊賴。青天上的月兒可以說是她與郎君愛情的見證人。黃昏后,它撒下一片輕紗,讓他們款款依偎悄悄而談;分別時,它又撤下一片輕紗,遮住眼中淚花,以免讓對方見了更柔腸寸斷。按理說,月兒不會嘲笑她,“恰似”二字也正說明了月兒的嘲笑只是她的自我感覺。花鳥本是賞心悅目之物,但在杜甫的筆下,感時,花可以使人濺淚;恨別,鳥竟能使人驚心。《月》中的抒情主人公此時正是獨處在“感時”、“恨別”的境地里,對當初曾見過她的幸福甜蜜的一切物象,她現在都認為是在嘲笑她,月兒自然也不例外。這對月兒來說,實在是一個天大冤枉。這一句明里是怨月,暗里是怨人,怨情郎一去無消息,不來和她團聚,以致月兒都來嘲笑;可她又不愿,實際上是不舍怨情郎,因而把不滿情緒發泄到月兒身上。這不但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情郎的癡情,也奠定了全篇深沉清亮的格調,露微出含蓄委婉的雛型。
“高不高,低不低”,點明了月亮的位置。“正掛在柳樹梢”,印證了 “高不高,低不低”,是對月亮位置的進一步確定。這個位置正好能照著正在相思中的癡情抒情主人公,與下句“故把奴來照”暗合。只要稍一抬眼就能看到那黃黃的月亮仿佛向她哂笑。“正掛在柳樹梢”,還有著豐富的內涵。歐陽修 《生查子·無夕》道: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情郎未去時,他們也曾月上柳梢,人約黃昏,那時,月圓、人圓; 月光如水,柔情如水。柳枝在皎潔的月亮下輕輕搖曳,更為他們的幽會增添了不盡的柔情蜜意。月美,柳美,人更美。月、柳、人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溫馨的畫面,奏響一首甜蜜的月光曲。現在雖然依舊是月掛柳梢,她卻因 “不見去年人”而頓覺月、柳已非前物,“月兒恰似將奴笑”,柳枝兒也搖頭晃腦地戲謔不停。
“明不明,暗不暗”,是她對月光的哀怨,仿佛月光故意拿出那種陰陽怪氣的樣子來戲弄、嘲笑她。她因為覺得 “月兒恰似將奴笑”,才認為月光“明不明,暗不暗,故把奴來照”; 也因為她認為月光 “故把奴來照”,才越發覺得 “月兒恰似將奴照”。
“故把奴來照”的一個 “故”字表明她不愿意月光照她。為什么呢?聯系一下她的過去和現在,就不難想到,自情郎去后,“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時。那十二時的中間也,又刻刻想著你”( 《掛枝兒·相思》)。為此,她“為冤家鬼病懨懨瘦,為冤家臉兒常帶憂愁”(《劈破玉歌·怨》),衣帶漸寬,為伊憔悴,沒了往日的俊秀,消失了往日的風韻。平日里都懶去梳妝,羞對銅鏡,如今怎能讓月照見,讓別人看到?
到這兒,寫的是怨月。怨而生忿,以下部分便轉入對月的嘲諷和反唇相譏。
“青光你休笑我,且把自己瞧”,這是反擊的開始。“缺的日子多來也,團圓的日子少。”月兒到十五才圓,十六后便又開始缺,一月之內,真正團圓的也只有那么一兩天,說它 “缺的日子多來也,團圓的日子少”,的確恰如其分。嘲諷是辛辣的,反擊是猛烈的。這幾近苛薄的語言,幾近怨毒的情感,同她對情郎的溫柔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抒情女主人公之所以如此反唇相譏,是因為她感覺黃黃的月亮嘲笑她的就是這一點,她心中最痛處。“缺的日子多來也,圓的日子少”,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它在點破月兒的特性的同時,更表露出她心中的凄苦。自從和他傾心相愛以來,總是離多會少,這情形不是同月兒完全一樣嗎?她譏月,也是對月兒有那么一點點妒。月兒雖然只十五才圓,畢竟每月還可以圓一次。可她呢?月兒已圓過不知多少次了,她卻一直是身只影單,怎能不氣惱、不悲涼?她用這樣的犀利詞語反擊月兒,如同抓火投人,燒著別人之前,首先燒痛了自己。更何況月無人智,根本不明怨諷為何物,女主人公的反擊就像集聚全身力氣打出一拳,卻是無處受力;月兒呢,依舊“掛在柳樹梢頭”,毫無知覺地依舊照著她,她卻因這一次無用作功,更進一步地牽動、震裂了心頭的傷口,流出了殷紅殷紅的鮮血。
這首民歌純以自述的語氣構成,塑造了一位生動鮮明的相思女性形象。抬頭望月的癡態、皺眉怨月的嗔態,到利詞譏月的怒態,無不纖毫畢現;人物嬌憨嗔怪,幾近氣急敗壞的神情,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從感情表達上,從望月、怨月到譏月,依次加深。那種對心上人苦苦相思、深深依戀,也就在對月兒的怨忿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民歌歷求以潑辣率真見長,這首《月》卻以含蓄細膩擅勝。委婉延綿,令人回味無窮,嗟訝不已。
“缺的日子多來也,團圓的日子少。”這一句是對月兒的譏諷,是少女相思苦的表露,更道出了千千萬萬離別的人兒的共同辛酸,道出了他們渴望幸福團圓的共同心愿。故此,幾百年之后的今天,它依舊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強烈地叩動著我們的心弦。
上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泣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