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民歌·十五從軍征》原文與賞析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全詩通過對一位長期服役而無家可歸的征夫悲慘情景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以及這種兵役制的不合理。
詩歌開篇直述其事。“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是總的描述老兵的遭遇。他從少小的時候就被迫去從軍,一直到八十歲時才得以退伍還家。這位老兵幾乎是從軍終生。從這“十五”和 “八十”兩個數字的鮮明對比中,就足以看出統治階級是如何置士兵死活于不顧的,給人民帶來了多么深重的災難!他們窮兵黷武,老百姓被迫征調去從軍,有多少人終生服役,出征不歸!又有多少人陳尸沙場!這位老兵雖然得以歸還,但可以想象出在這六十五年的征戰生涯中,他經受了多少殊死搏斗,飽嘗了多少南征北戰之苦!這里,有力地揭露和控訴了當時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及其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這位八旬老兵沒有戰死沙場,又返回了鄉里,無疑是幸運者了。長時間的遠離家鄉親人,久戍未歸,如今得以回還,怎不令他急不可耐! “道逢鄉里人: ‘家中有阿誰?’”這二句就表現了他這種急切的心情。他在歸途中碰到一個鄉鄰,就問他: “我家中還有什么人?”從這一問話當中,我們可以想象到這位老兵自從十五歲出征,就與家里斷絕了聯系,這六十多年中家里發生了什么變化,他是一無所知,因而急切地問鄉人。他多么希望家人無恙,一切平安!然而他家的境況如何呢?“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這兩句是鄉人的回答。這位鄉人不愿把這殘酷的事實告訴這位多年未歸之人,但這又是無法掩蓋的,于是他委婉地回答說:“遠遠看去,那片長著松樹、柏樹,一個連一個的荒墳,就是你原來的家所在地。”這等于說你家里已經沒有活著的人了。這對這位老兵是一個多么沉重的打擊啊!他多年服役,時時思念故里親人,盼望與家人團聚,如今死里逃生,得以返回,映入眼簾的卻是累累荒墳,這家破人亡的慘景怎能不令他悲痛欲絕,憤慨已極!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這四句具體地描繪了老兵到家后所看到的荒涼景象。那里是野兔鉆進了狗洞,野雞在房梁上飛來飛去。堂前的院子里生長著野生的谷子,井臺周圍長著野生的葵菜。曾經是這位老兵生長生活的家園,如今是滿目荒涼、零落殘破。這里進一步揭露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深災大難。
接著詩篇進一步描繪了老兵的行動及其悲痛的心情。“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舂谷,指用石臼春谷,使其脫去糠皮。他春好了野谷拿來做飯,采來葵菜拿來做湯。春谷做飯,采葵做湯,可送給誰去用呢?從此以后,再無家人與他同餐共飲了。老兵這種下意識動作,極好地襯托出他悲痛絕望、凄涼的心境。最后“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兩句,進一步寫出了征夫的悲痛心情。他走出大門,向東張望,滿目凄涼,不禁淚流滿面,沾顯了衣裳。至此,一位年邁孤獨、無所依托、目光呆滯的老兵形象躍然紙上。
此詩采取了寫實的手法。全詩通過征夫所問、鄉里人所答及征夫回家后的所見、所為的具體描寫,反映了征夫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會對人民死活不顧的現實。詩里,沒有絲毫的夸張,寫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如松柏荒墳、野兔、野雞、谷子、葵菜等。作品描寫這些征夫所熟悉的東西,會喚起征夫的回憶,使人觸景生動,產生傷感,更好地突出了主題。
此詩還采取了由遠及近的描寫。全詩隨著征夫歸鄉的足跡,按征夫的視野所及,由遠及近的描寫。如征夫途中的詢問,路上遠看家中的景象,歸鄉后的所見所為,這樣由遠及近地進行描寫,符合實情,因而深深地感染著讀者,從中產生了無盡的聯想。
上一篇:《唐代民歌·十二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卷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