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
這首以 “春花”起句的詞作,正是填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李煜死前的春天。讀罷全詞,在眼前仿佛呈現出一位亡國之君在月夜沉吟的畫面,并體味到主人公身處的屈辱和險惡的處境,還有那無法消除的悲愁激楚的情緒。
先看上片: 春花秋月何時了? 以問句起。作者面對本來是美好的春花與秋月,卻發出了如此疑問,一時令人費解,難道是詩人對這樣的良辰美景都很厭倦,都很反感嗎?讀下一句 “往事知多少”,就會有所領悟,原來是那些不堪回首的 “往事”,使他發出悲鳴和哀嘆:這種身心飽受屈辱折磨的囚徒日子,究竟到何時才 “了”啊! 同時,那些難以忘懷的往昔一齊涌上心頭。“小樓昨夜”兩句,是寫詩人獨倚小樓望月的情景,東風在溫暖的春夜吹來,輕拂著滿是淚痕的臉,看著皎潔月光下的景物,不由得想起故國的山河、歡樂的歲月,這一切,真令人不堪回首,不忍回首啊!下片繼續寫,“雕欄玉砌應猶在”二句可想象到,當年起居宴游的宮殿池苑還在嗎?也許沒有改變,可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了,江山易主,正如詩人的容顏,一日比一日憔悴衰老,這怎能不令他愁上加愁呢?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精彩絕妙的比喻,淋漓盡致地抒寫,幾乎像是詩人脫口而出的平常語,但又語盡而意無窮。全詞的大意和作者所表述的思想情緒,是很易了解的。
李煜詞中所包含的預感,果然應驗了。史載,七夕那天,李煜在自己的住所,讓樂工演奏尋樂,樂聲飄過街頭傳入了宋太宗趙匡義的耳中,這使他極度猜疑和不滿,這之后,這首 “春花秋月”詞又被他看到了,于是大怒,立即命人賜李煜牽機藥,第二天,李煜果然斃命。七月七日這天,正是李煜的第四十二個生日。為此,后人把這首 《虞美人》視為后主的絕命詞,有人嘆息道: “作個詞人真正好,可憐薄命做君主。”
李煜確實是個無能的君主,他正處在一個人類最高級最險惡的改朝換代的爭奪與殺戮的旋渦之中。二十五歲時,嗣位得國。南唐在五代十國中可算是一個國祚頗長、疆土較大、實力較強的國家,就當時形勢來論,南唐本可以北伐中原而奪取天下,無奈他的父親就 “生性儒懦、“素昧威武”,待到李煜登上寶座時,雄才大略的趙匡胤已演出了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鬧劇,而準備一統中原了。所以,南唐小朝廷被吞滅只是早晚的事了。后期的李煜,內憂外患使他一籌莫展,妻死子殤更令他悲痛哀傷,以至后來就干脆不理朝政,終日寄情聲色,優游宴樂,甚至胡涂到縱容奸佞,誤殺忠良。當他感到后悔和痛心時,已經太晚了。
李煜是位杰出的詞人,這也是古今篤論。一個人從極尊極富的地步很快變成了階下囚又遭受到最悲慘的傷害和虐殺。這種人生的巨變,其中必然包含著最深刻、最廣闊和最震動人心的內容。這些在他的詩詞中積淀和凝結成了一個字: 愁。這個愁中,包括有悲、怨、哀、痛、悔、恨、憂,以及懼,等等。面對著強大的敵手和戰勝者,他沒有去抗暴,也沒有去乞求,只是懷著 一腔愁苦在暴君輕而易舉的謀算下結束了一切。李煜晚年的經歷遭遇,使其詞作大大地超越了同時代的溫庭筠和韋莊,從而使民間詞這一文學樣式,自晚唐轉入文人手中近一二百年而幾近末路的情狀下,被拯救出來,他一掃浮艷綺靡之風,使詞重新走上抒情表意的正路,并有效地提高了它在文學和音樂領域內的地位,在這點上,李煜功績最大。
這首 《虞美人》是李煜的抒情杰作,是享譽千古的倚聲絕唱,它以凄絕而明暢的文學語言,表達了 一個特定的歷史人物的心態和感嘆,毫無矯情,更不掩飾,真率發于肺腑,酣暢猶似江河,洋溢著一股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創造出一種極絕妙極精美的境界,這就是李煜詞能踞于文學峰巔并產生久遠影響的關鍵所在。
上一篇:魏武帝·曹操《苦寒行》
下一篇:清仁宗嘉慶帝·愛新覺羅·颙琰《讀《通鑒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