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折楊柳枝歌(選一首)》原文與賞析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讀完這支短曲,我們確實會毫無疑問地相信,站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性格爽直的北方姑娘,她有著滿腔的怨憤。那么她的怨憤從何而來呢?喲,原來是她年齡已這么大了,豆蔻年華早已隨著機杼聲而遠去,在焦急、渴盼和漫漫的等待之中,自己已經被熬成老姑娘了。可她的意中人,她的婚姻,她的幸福在哪里呢?眼前還只是茫茫然一片空白。于是本來就司空見慣的眼前景物也微妙而強烈地觸動了她的情懷。門前那一株棗樹,雖然也是年復一年地經霜斗雪,卻也總不顯老,它也不知道老,不懂得老。這里的 “棗”除指棗樹以外,還隱含著“早”的雙關語。按當時的北方習俗,給新婚夫妻絮被用 “棗”,取 “早日生子”之意,可如今呢?面對的冷酷現實卻是: “棗子”年年熟,而“早日生子”的希望還是那么渺茫。人一年老似一年,再加上這深重難耐的怨憤,越發老得快,凋謝得也更快了。難道自己就這么沒有希望沒有幸福沒有歡樂地老死在“閨”中嗎?不,絕對不能!因而她就壯著膽子,仗著人的本能的沖擊力,全然拋卻了一個姑娘的羞澀與膽怯,正兒八經地勸起自己的老母親來了:“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這個勸說來得實在,心直口直,不拐彎抹角,遮遮掩掩;也來得巧,因為它實實在在地抓住了老人的心理。試想:哪個老婆婆不想在晚年高高興興地抱抱孫子呢?從姑娘的勸說里,我們也隱隱約約地聽到“阿婆”為抱不上孫兒的長噓短嘆聲。既然想抱孫子,那她為什么不把女兒嫁出去呢?這個姑娘家難以啟齒的問題終于很坦率地說了出來。“阿婆”總該答應了吧?可詩歌沒有平平白白地寫下去,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想象的藝術空間,讓讀者去推測、去填補。
《折楊柳枝歌》產生于北方的土地,因而它有北方人的性格:豪爽灑脫,心直口直,有啥說啥,擯去了一切忸怩作態,使感情的表露更為強烈。讀它,像聽一支雄渾的銅管樂,剛健有力,如同南朝民歌的紆回宛轉,搖搖曳曳一樣,讓人賞心悅目。
上一篇:《先秦民歌·揚之水》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噴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