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民歌·東光》原文與賞析
東光乎?倉梧何不乎?倉梧多腐粟,無益諸軍糧。諸軍游蕩子,早行多悲傷!
關于此詩的主旨和時代背景,余冠英 《樂府詩選》中寫道: “這詩反映從征南越軍人的悲怨之情。武帝征南越,當時臣民多不愿意,朝廷雖以關內侯的高爵來鼓勵,也激不起從軍的熱情。元鼎五年的大出兵,所征發的多半是罪犯。行軍所經多是南方卑濕之地,所謂 ‘瘴鄉’,如不是土著,沒有不以為苦的。”可見,這是一首反映社會現實的詩。
詩篇開端不凡,以反問的句式突兀而起。“東光乎?倉梧何不乎?”東光,即指東方亮了。倉梧,同 “蒼梧”,地名,今廣西梧州。漢武帝元鼎五年征南越的軍隊,其中有一路取道蒼梧。這兩句是寫自然現象。意謂東方已經亮了罷?蒼梧為什么還不亮呢?蒼梧的清晨被濃厚的瘴氣籠罩,因而看起來天還沒亮。可見出征將士在天剛剛放亮,瘴氣濃霧密布的時刻就要起程出發。其怨憤之情已表露出來。
接下的兩句 “倉梧多腐粟,無益諸軍糧。”進一步寫出征士卒內心的悲慨。蒼梧是一個 “瘴鄉”,那里終年瘴霧蒸騰,不見陽光,由于空氣過度的潮濕,致使糧倉里的糧食發霉腐爛,這怎么能有益于士卒的飲食需要呢?對此惡劣的環境、條件,士卒們不寒而栗。這兩句雖是敘述之語,卻將士卒的畏懼之感,煩怨之情,充分地描述出來。
最后“諸軍游蕩子,早行多悲傷”兩句,點出士卒悲傷的主旨,在封建社會,社會動蕩,戰爭不止,士卒被迫南征北戰,宛如那游蕩子一樣,沒有安定之時,每天早早就被驅趕上路,士卒之苦自在不言之中。千言萬語都囊括在 “悲傷” 二字之中。
全詩雖只有短短六句,卻反映了一個重大的題材,那就是譴責了統治階級無視士卒疾苦,以及人民對戰爭的厭惡之情。詩歌平鋪直敘,可蘊藉的情感卻憤慨悲怨,給人以深深的感染。
上一篇:《秦漢民歌·上邪》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臨江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