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與賞析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芒芒,風吹草低見牛羊。
此詩屬樂府詩《雜歌謠辭》。這是一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譽的北朝樂府民歌。詩中描繪了遼闊蒼茫的草原景象,贊美了草原的豐茂和牛羊的繁盛,詩中所表達的詩情畫意,不愧為 “千古絕唱”。
全詩雖僅有七句,二十七個字,卻令人百唱不厭,常詠常新。詩篇一開始,就點明了草原所在位置。敕勒,種族名,是匈奴族的后裔,北齊時居住于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指敕勒部族所處的平原。陰山,其山脈起于河套西北,綿亙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南境,與內興安嶺相連接。那就是說敕勒川人生活的原野在陰山腳下。“川”字運用得意味深長,它告訴人們,這是個一望無際的廣袤的平原。開端這六個字就給人以粗獷豪放的感覺。
接著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兩句,極形象地寫出了牧區的景物特征。穹廬,即圓頂氈帳。詩人聯想豐富,比喻巧妙,認為敕勒川的天幕像氈帳篷一樣籠罩著遼闊的大地。這在前兩句的基礎上,更增加了詩篇的粗獷豪放色彩,將游牧民族生活的天地很形象地勾勒出來了??芍^是天野恢宏,雄偉壯觀。不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是寫不出如此形象感人的詩句的。
最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三句,更是寫出了大草原特有的景致。讀罷詩句,我們仿佛置身于那遼闊無邊的草原上,飽覽了那雄渾迷人的景致。蒼天浩渺無邊,草原茫茫無際,每當風兒吹來草低伏之時,放牧的牛羊就顯露出來了。這景致,這畫面,怎能不令人陶醉!那蒼蒼之天,茫茫之野,再加上那在草野中風吹過后而顯現出來的星星點點的牛羊,構成了一個藝術上非常完美的意境,可謂是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這首詩構思巧妙。詩人先從敕勒川的地理位置、草原的天地特點著筆,層層推進,最后推出草原的自然風光,展現出草原最精彩的畫面,讀罷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在描寫草原的自然風光時,詩人也是頗具匠心,采取了動與靜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疤焐n蒼,野茫?!?,這是靜態。詩人突出地描寫了天地蒼茫的博大渾成。但只有靜態之景,沒有動態的畫面,那是缺乏情趣與活力的,為此,詩人用風“吹”來突現草畜之盛。正是由于這動、靜相結合起來的描寫手法,才使詩篇達到了感人至深的藝術境地。
句式自由,粗獷奔放,僅僅七句詩,卻有三言、四言、七言等不同句式,使詩篇顯得錯落有致,氣勢跌宕,讀起來韻味深長,粗獷奔放。這首詩產生雖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至今讀起來仍然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清代民歌·改崔護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時尚鬧五更·哭皇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