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紫騮馬歌辭(選二曲)·其二》原文與賞析
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一去數千里,何當還故處?
本篇是《紫騮馬歌辭》第二曲,反映北朝人民在戰亂中離鄉遷徙流亡的苦難及對家鄉的眷戀。
北方的奴隸主、封建貴族為爭奪政權,從公元291年西晉賈后專權起,至公元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方止,前后百五十年間,繼“八王之亂”是匈奴、氐、羯起兵反晉,再后是“五胡”十六國長期攻殺混戰。“破國則積尸竟邑,屠將則覆軍滿野”。黃河流域居民因受戰禍死亡過半。幸存者,大批盲目為謀生而流亡。如僅公元296年略陽、天水等六郡流民數萬家,十余萬人經漢中入蜀求食;河東,平陽、弘農、上黨諸郡流徙在潁川、兗城、汝南、南陽、河南一帶數萬家。《晉書·食貨志》說:“人多饑乏,更相鬻賣(賣人為奴婢),奔迸流移,不可勝數。”本篇就是對這種戰亂社會中廣大人民苦難的真實反映。
“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生長在高山頂上的樹木,當寒冷的北風吹來,樹葉枯黃紛紛離樹飄零四散。這是用比興。以毫無遮擋、最易招風的高山頂上的樹木比喻處境艱險的勞動人民;以寒風吹刮比喻戰爭摧殘;以樹葉離樹飄零遠逝比喻勞動人民離鄉流徙逃亡。用比貼切。用字推敲,十分精確。樹木所在地,不是籠統指出是高山,而是高山之“山頭”,即山巔,山頂。惟其高山之巔,樹木才易招風;惟其高山之巔,樹葉才易隨風高飄遠逝。借物以喻人事,與廣大人民遭戰禍而離鄉飄泊極相似。作者正是用這比興創造了凄涼的境界與情調,以引起下文。
“一去數千里,何當還故處?”流民離鄉背井,飄泊數千里以外,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故鄉。“一去數千里”,根據當時千百萬人民顛沛流離、遠途流徙的實際情況看,并不夸大,而是寫實,不同于李白詩“白發三千丈”的夸張。然而僅此一句,即概括反映出他們的深重災難。與末句一起,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們對故鄉的深切眷戀與歸鄉的強烈愿望,也流露出對祖國和平統一的渴望。但這些愿望的實現卻極渺茫無期。因此又流露出悲憤與絕望。所憤慨的是奴隸主與封建貴族發動殘酷的戰爭才使他們處于絕境。所有這些都是內心精神狀態。文字雖少,但所包容的痛苦感情卻極深沉豐厚。可謂有關生死的血淚文字。
本篇所用字詞,雖經錘煉推敲,但卻質樸無華。所用比興十分巧妙。末句使用反問句,以充分表現離鄉心悲,歸鄉心切。格調沉郁蒼涼,與多數北朝民歌的粗獷豪放風格不同。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懊儂歌(選五首)·其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祓禊曲(三首)·其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