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民歌·平陵東》原文與賞析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
這是一首反映官吏貪暴的詩。一個平民在平陵東被官吏所劫,強行勒索財物,使得他走投無路,傾家蕩產,從而反映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及其尖銳的階級矛盾。
詩篇首先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地點和人物,“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平陵在長安西北七十里,是漢昭帝的陵墓所在地。松柏桐等是古代陵墓上經常種植的樹木。義公,余冠英先生解釋說:義是形容字,和《鐃歌》里的 “悲翁”之 “悲”,《孔雀東南飛》里的 “義郎”之 “義”用法相同。那么,義公無疑是一位奉公守法、心地善良的平民百姓。在平陵東面松柏梧桐茂密的地方,不知什么人將義公劫去了。開篇直述其事,使讀者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事件發生在平陵東面的松柏桐樹叢中,被劫者是義公,但這里又留下了一個懸念,即不知何人劫去了義公。這也正是作者所要重點揭示的內容。詩讀至此,使人浮想無窮,劫義公者是強盜?是暴徒?接著,詩篇很巧妙地交代出了劫者。
“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高堂下,指官府。走馬,即好馬,善跑的馬。原來劫持義公的是官吏,他們將義公劫持到官府,逼迫他拿出百萬錢及兩匹好馬,才能放他回去。官吏好似強盜土匪一樣隱藏在樹林叢中,劫持百姓,勒索財物,是可忍,孰不可忍?從中不難看出當時社會是如何的黑暗、腐朽。
接下來的三句則寫出義公被勒逼的悲痛、惴惴不安的情狀。義公突然被貪官暴吏所劫,這突如其來的禍患已經使他惶恐不安,而且這伙暴徒又讓他拿出百萬錢和兩匹馬,這不就等于要這位義公的命一樣嗎?然而,拿不出這重金,他又無法脫身,使得義公真是無可奈何。“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惻,悲傷痛心。錢和馬實在難以籌措,但看見官吏那強行逼迫的樣子,心里很是悲痛難過。這里,將義公被官吏所逼,走投無路的悲痛形象再現了出來。
最后三句寫義公被逼得傾家蕩產。“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漉,使干涸。血出漉,形容痛苦之甚。義公心中十分悲痛,仿佛周身的血都干涸了,被逼無奈,只有回去告誡家人賣掉小牛來湊錢贖身了。“黃犢”是義公家的唯一財產,如果有其他辦法,他也不會叫家人賣掉它,可見義公被逼到了何等程度,這伙貪官暴吏將義公逼到了傾家蕩產的地步,置義公死于地而不顧。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官吏就是強盜、暴徒,他們可以隨意劫人索物,隨意掠奪人民的財產。義公只是當時無數個被強行勒索的一個。這里不僅是義公對官府綁架勒索的控訴,也是千千萬萬個無辜受害者的悲憤控訴。
樂府民歌的句式都是隨著詩篇的內容不斷地變化,有的是整齊的五言詩,有的是雜言詩,有的詩篇中還有許多單字為句。這都有助于表達詩篇的思想內容。這篇詩則采用了勻稱的每節開頭二句為三字句,后一句為七字句的形式,讀起來,既和諧流暢,又錯落有致。同時,還運用了節和節之間頂針的表現手法,增強了詩篇的抒情氣氛。全詩敘事抒情,真實質樸,既體現了樂府民歌的特色,又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上一篇:《清代民歌·山歌二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倦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