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是溪流,
就可以自由奔向他鄉;
無奈我是奴仆,
手腳被主人拴上。
——《中國歌謠選》第一集
失去自由的人,最懂得自由的可貴,最渴望獲得自由。這首藏族民歌正表達了一個農奴失去自由的悲憤,反映了他對自由的無限向往。
民歌作者首先用具體的事物作比,以表述主人公追求自由的愿望。但他沒有用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走獸作象征,而是選擇了溪流以表達對自由的憧憬: “倘若我是溪流,就可以奔向他鄉。”溪流雖然沒有生命與意志,而且“柔軟莫過溪澗水”(元代諺語),被人視為缺乏剛勁的東西。然而在作者眼里,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自由”,它可歡快地自由地奔流。因而他渴望能夠成為溪流,擺脫一切束縛,實現“自由奔向他鄉”的愿望。
民歌在表述了主人公的美好向往后,突轉筆鋒,寫出他對現實處境感到的悲哀與憤怒:“無奈我是奴仆,手腳被主人拴上?!痹诮鞑厣鐣?,廣大貧苦藏民淪為奴仆、奴隸,他們完全喪失了人身自由,一切行動都受到主人嚴密控制。為了防止其逃跑,農奴主在他們的手上腳上都套上了刑具。故民歌后兩句,反映了他們可悲的生活,也表達了他們憤怒的情緒。
這首民歌,前后具有對比作用。前兩句表達其追求自由的愿望,后兩句寫出現實中可悲的處境;前者的欣喜,更襯托出后者的悲憤,因而更激起人們對奴隸制的痛恨與對自由的追求,它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新港社別婦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明月兒當空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