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頭上鵓鴣啼,
見說親爺娶晚妻。
爺娶晚妻爺心喜,
前娘兒女好孤凄。
——明·葉盛撰《水東日記》
晚娘虐待前娘兒女,在舊社會是屢見不鮮的。這首民歌便是“前娘兒女”對“親爺娶晚妻”抱有憂傷心理的反映。
頭一句是起興。為什么要以“南山頭上鵓鴣啼”起興呢?鵓(bo勃)鴣(gu姑),鳥名,亦稱“鵓鳩”、 “勃姑”。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下:“鵓鳩灰色,無繡項,陰則屏逐其匹,晴則呼之,語曰: ‘天將雨,鳩逐婦’是也。”故“鵓鴣啼”在這兒還有“鳩逐婦”的象征意義,足以烘托出“爺娶晚妻”是個不祥之兆。
“爺娶晚妻爺心喜,前娘兒女好孤凄。”孤凄,孤單,凄涼。這里一方面是“心喜”,一方面是“孤凄”,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心喜的是得以“娶晚妻”,而孤凄的則顯然是既懷念自己的親娘,又生怕受到晚娘的虐待。好在這里不是把矛頭指向某個晚娘個人,甚至只字未提晚娘如何虐待“前娘兒女”,也毫無反對“爺娶晚妻”的意思,它只是使我們從“前娘兒女好孤凄”中隱隱約約地預感到這個社會問題的存在,必然給“前娘兒女”造成這種“孤凄”的心理。
這首民歌的創作主旨和社會效果,是要喚起那些“親爺”和“晚妻”,對待“前娘兒女”要備加關懷、愛護;它有“警勸”的作用。如輯錄這首民歌的《水東日記》作者所說的:“吳人耕作或舟行之勞,多作謳歌以自遣,名唱山歌。中亦多可為警勸者,漫記一二。”
上一篇:《京都謠》原文|賞析
下一篇:《親老婆》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