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糖,甜津津,
糖在嘴里甜在心;
甜在心,恨在心,
誓收臺灣逐荷兵;
逐荷兵,鄭成功,
世世代代留美名。
——《民間文學》1962年第2期
本篇反映了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的骨肉之情,歌頌了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的歷史功跡。
糖是臺灣的特產。這里不只是以糖起興,而且還一語雙關,暗喻祖國大陸與臺灣同胞的親密關系,如糖一樣“甜津津”、“甜在心”;當想到海峽彼岸的炎黃子孫在遭受荷蘭帝國主義的侵略、奴役時,便不禁“恨在心,誓收臺灣逐荷兵”。臺灣自古就是我國的神圣領土。明末1624年被荷蘭侵略者侵占。而領導軍民“逐荷兵”,“世世代代留美名”的民族英雄便是鄭成功(1624—1662)。他是福建南安石井人,本名森,字大木。明弘光時監生,曾被明永歷帝封為延平郡王。1646年反對父親降清,在南澳(今屬廣東)起兵,從事抗清活動,永歷15年(1661)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海,經澎湖,于臺灣禾寮港(今臺南)登陸,圍攻荷蘭總督府所在地嵌城,擊潰敵人援兵,經過八個月的戰斗,于康熙元年(1662)二月一日收復了臺灣,五個月后病死,成為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這首民歌全篇皆貫穿了愛國主義的精神,洋溢著祖國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同甘共苦、同仇敵愾的骨肉情誼。它雖然于1962年才刊登于《民間文學》雜志,但在我國福建沿海一帶的群眾口頭已流傳達數百年之久。
在藝術形式上,它以三個字與七個字組成一句,以“甜在心”、 “恨在心”、 “逐荷兵”為貫穿全篇的主線,造成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鏗鏘有力、愛憎分明、感情濃烈的藝術氛圍,給人以極為親切的感受。
上一篇:《只為多才》原文|賞析
下一篇:《咒》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