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有萬兵,
我有萬山;
兵來我去,
兵去我還。
打 官 家
撞石鼓,
官家為我虜;
吹牛角,
官兵被宰割。
(廣東連南,許文清搜集)
——蘇勝興等編《瑤族民歌選》
《我有萬山》和《打官家》產生于清朝康熙年間。1701年,廣東八排瑤民發動起義。先有廣東提督進剿,失敗后,清朝統治者復以總統將軍、都統、侍郎等會同兩廣總督,率兩廣、湖南三省官兵再度進剿,又遭起義者痛擊。這兩首民歌,生動反映了這場斗爭中瑤族人民機智、靈活、英勇地打擊和殲滅敵人的情形。
《我有萬山》歌唱起義軍與敵人巧妙周旋的廣大神通。官有萬兵而我則寡,實為我之劣勢;我熟悉并掌握千山萬嶺的地勢地形,而官兵卻地理生疏,則為他之劣勢。基于這一特點,起義者運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化劣勢為優勢,并使敵人的優勢不能發揮反轉而為劣勢。所謂“兵來我去,兵去我還”,正極其生動地概括了起義軍于萬山叢中玩敵人于股掌之間的游擊態勢。《打官家》可以視為對這種態勢的形象化注釋。在游擊過程中,于我有利,則擂鼓、吹號,迅速聚攏義軍,神勇地捕獲和宰殺敵人;敵眾我寡,則迅速疏散,歸入山林,官兵只能望山興嘆,無可奈何。撞石鼓、吹牛角兩節,把這種戰況描繪得簡捷傳神。
兩首民歌均簡短精悍,格律齊整。《我有萬山》四字一行,四行兩節。第一節的兩行,各自的二、三兩字分別同音同韻;第二節的兩行,各自的一、三兩字亦分別同音同韻。前有截鐵曳玉之響,后有回環流走之聲,變化之間整個的音韻豪壯且又奔放。《打官家》由兩節組成,兩行一節,每節首行三字,第二行五字,二、四兩行頭一個字同音同韻,二、三、四行協腳韻,對稱和諧,嚴然一體,兼之腳韻為仄聲,讀來有激越、急速、果決的氣勢,令人倍感振奮和鼓舞。
上一篇:《我勸情人別生氣》原文|賞析
下一篇:《戰鼓咚咚響》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