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不和、不守,
不死、不降、不走。
相臣肚量,
疆臣抱負。
古之所無,
今亦罕有。
——《庸庵文續編·書漢陽葉相廣州之變》
這首歌謠辛辣諷刺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兩廣總督葉名琛的腐朽無能,表現了人民對清廷官僚的憤懣感情。
葉名琛過去曾被天地會起義軍圍困于廣州城,后得英國駐香港總督和海軍提督救護得以解圍。1857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他不敢抵抗,故事先并不備戰;英法聯軍抵城下,他怕人民責罵他賣國,也拒絕議和進行投降。結果敵人攻取廣州,他作了俘虜,押解至印度,死于加爾各答。這首歌謠主要諷刺他在英法侵略軍圍攻廣州時束手無策的情狀:“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前六個字生動地寫出他作為守土大員毫無抵抗決心,既懼怕侵略者又害怕人民的昏憒無能的特點,后六個字形象地描繪了他個人沒有與疆土共存亡的思想,既不愿逃走又不敢投降的無所措手足的現狀。人們從中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城破被俘,束手就擒。
作為封建社會中省一級地方長官,被稱為封疆大臣,爵位同于中央的一品大員,其根本責職在于守土安民。但任兩廣總督的葉各琛卻如此昏糊失職,故歌謠后四句用反語諷刺他向敵人奉送廣州城、束手作階下囚的行徑是“相臣肚量,疆臣抱負”,并指出這種腐朽無能的官僚及其昏憒的行為是“古之所無,今之罕有”。
這首歌謠諷刺的是葉名琛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禍國行為,但它表達了人民對整個近代統治者,特別是對那些腐朽無能賣國投降的封疆大臣的憤怒譴責。民歌以簡短的語言,揭露了葉名琛,也暴露了從琦善、奕山、奕經到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對內鎮壓人民,對外懼怕帝國主義的反動腐朽的共同本質。故從這一點看,民歌的嘲諷有其典型性。
這首歌謠的特點是句式簡短,全文六句,采用對偶句式,表現了豐富的內容。一二句為一組,寫葉名琛對敵人攻城所采取的“策略”;三四句為一組,扣緊他的身分,用反語對其“策略”加以嘲笑;五六句為一組,從歷史的角度,對他的行徑進行評論。全篇給人以節奏明快,文筆犀利的藝術感受。
上一篇:《唐時為進士語》原文|賞析
下一篇:《大家變作一條心》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