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山高,你沒有水深,你和常人一樣。
為什么能攪混江水?為什么能亂得起地方?”
“我沒有山高,我沒有水深,我和常人一樣。
我一個人的力量!攪不起江水,亂不起地方。
大家的力量,才攪得江水,才亂得起地方! ”
——《民間文學》1955年8月號
這首苗家民歌寫在與太平天國起義同時的苗族起義領袖張秀眉的英雄事跡,它以張秀眉被俘后與官員問答的形式,表現了張秀眉與人民血肉相連的聯系,反映出起義領袖的英雄氣概。
張秀眉是貴州臺江人,曾當過雇工。1855年臺拱官員擅自提高糧價,激起苗民的義憤,數千人沖進臺城。他與高采等遂組織起義,并被推為元帥,后發展至數十萬人,占領數十州縣,消滅清軍二萬人,并擊斃清廷提督榮維善等。但1870年清軍大規模進攻占領了臺拱。1872年在雪山戰斗中他不幸失敗被俘。在清廷官員審問時,他堅強不屈。民歌就是依據這一背景創作的。
清廷官員怎么也不理解張秀眉的能耐,在俘獲張秀眉后他們發出這樣的疑問:“你和常人一樣,為什么能攪混江水?為什么能亂得起地方?”一個平平常常當過雇工的農民,為什么能高舉義旗,咤風云、攻城奪地,使統治者無安寧之日?張秀眉對統治者永遠無法弄懂的問題作了明白而有力的回答:“我一個人的力量,攪不起江水,亂不起地方。大家的力量,才攪得起江水,才亂得起地方。”這個回答質樸而深刻,它概括表現了起義領袖絕不突出個人力量的謙遜品格,更說明了一切革命的行動、偉大的斗爭,其力量源泉皆在人民群眾之中,廣大人民才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這一回答與統治者的帝王將相決定歷史的唯心論完全不同。它具有理論上的深刻性。
張秀眉被捕后,如何受審、如何回答,具體內容已無從知道。但民歌運用想像采用問答形式,突出了“大家的力量,才攪得起江水”這一命題,表現出構思的獨特。它在修辭上既運用了排比句,問答語句又采用重復的手法,表現出少數民族民歌鋪排對唱的特點。
上一篇:《事不關心》原文|賞析
下一篇:《二八佳人巧梳妝》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