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一只眼,
挑動黃河天下反。
——明·權衡《庚申外史》
這首歌謠在當時流傳頗廣,后代的一些書籍也多有記錄,只是有些字眼不甚相同,《元詩紀事》作“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有的書作“石人有雙眼”。這些差異無傷大雅,因為民歌是集體創作的結晶,也是一種集體審美意識的實現,在流傳過程中必然有所體現,何況書籍的傳抄也常有出入。這兩句歌謠雖然篇幅過于短小,但從中亦可看出集體意識的歷史積淀,以及勞苦大眾的審美習慣、審美興趣,同時也包含有社會心理的內容,使我們可以由此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
《石人謠》產生于元末賈魯開河之時。元順帝托歡鐵木耳至正四年(1344)春夏之交,暴雨連續數日不停,黃河堤壩因承擔不起驟然暴漲的雨量而崩潰,洪水泛濫成災,殃及黃河沿岸的十幾個郡縣,許多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四處一片慘狀。至正十一年(1351),朝廷命賈魯率二十多萬民工挖掘黃河故道,這便是權衡《庚申外史》記載的:“賈魯治黃河,疏四里邨塞黃龍江口,立回龍廟于岸上,水由故道行,先是河南童謠云: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及魯治河,果于黃陵岡得石人一眼,而汝穎始亂。”這段記載以為元末爆發紅巾軍大起義早有先兆,所謂先有童謠流傳,后又得到“石人一眼”。
但《古謠諺》與《草木子》都披露了事實真相,亦即紅巾軍首領劉福通、韓山童等人乘賈魯修河之際埋下這個石人以鼓動宣傳人民起來造反?!豆胖{諺》卷八十七并分析道:“庚寅即至正十年。蓋九年集議,十年決策,十一年興工,福通輩探知此事,故豫為此計,以搖惑人心也?!贝硕斡涗洸粺o誣貶之詞,但我們今天用唯物主義觀點來看,起義軍為了宣傳鼓動起義預先埋下這塊石頭是可能的,這種做法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軍起義乃至統治階級內部嘩變都有過先例。如陳勝吳廣起義前用朱砂在一塊絹條上寫“陳勝王”三字,然后將絹條塞進魚腹。此外,又讓人在夜里篝火旁扮狐貍叫:“大楚興,陳勝王”。那些戍卒看了“丹書”,聽了狐鳴之后以為果然有天助, “皆指目陳勝”。這些手段皆是想造成一種既成的事實,讓人們首先從思想感情上接受,以至在行動上響應。從這個角度看,這些做法頗有點心理戰術的味道,也算是種斗爭的策略,目的是為了鼓動造反。當然,這中間也夾雜有天人感應的迷信成份,反映了當時農民起義隊伍的思想局限。
上一篇:《瞞娘》原文|賞析
下一篇:《石城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