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禁鴉片,
焚煙土,在海邊,
開大炮,打洋船,
嚇得鬼子一溜煙。
——《中國歌謠選》第一集
這是鴉片戰爭時期流傳在北京地區的一首民歌,它歌頌了林則徐嚴禁鴉片,堅決打擊帝國主義侵略的英雄壯舉。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鴉片輸入日趨嚴重。 “鴉片吸食者不可勝數”(道光九年上諭),造成白銀大量外流,社會正常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鴉片禍國殃民,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有識之士,奮起疾呼,要求堅決禁絕鴉片煙。林則徐(1785—1850)就是清政府中主張禁煙的杰出代表。民歌集中歌頌了林則徐禁煙過程中最得人心的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 “虎門銷煙”。詩歌前兩行, “林則徐,禁鴉片,焚煙土,在海邊”,講的就是此事。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林則徐將收繳來的鴉片煙土二萬零二百多箱(合二百三十七萬余斤),集中在廣州附近虎門(今屬廣東東莞縣)海灘當眾銷毀。此一壯舉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堅決禁止鴉片的堅定決心,伸張了正義,反映了民意,廣大人民無不拍手稱快。第二件事,“開大炮,打洋船,嚇得鬼子一溜煙”,講的是九龍山炮戰,穿鼻洋海戰。同年9月至11月,英國領事義律不甘心“鴉片貿易”受挫,屢次進行武裝挑釁,挑起事端。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水師提督關天培,整頓水陸官兵,認真操練。他堅信“民心可用”,招募漁民丁壯五千人,號召軍民聯合, “自保身家”,積極籌備戰事。面對帝國主義者的武裝侵略,林則徐大義凜然,堅決回擊。在九龍山、穿鼻洋等地,中英先后接仗七次,中國俱獲全勝,英船狼狽逃向大洋。林則徐領導的正義而卓有成效的抗擊侵略的勝利,狠狠打擊了以義律為代表的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大張了人民抗敵致勝的志氣,廣大軍民無不歡欣鼓舞,揚眉吐氣。
1840—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雖以中國失敗,割地賠款而告終,林則徐也被投降賣國的清政府革職充軍,流放新疆。但是,林則徐由于領導禁煙運動卻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愛戴!民歌民謠自古以來就是人民心聲的直接表露。它往往通過幾行小詩,三言兩語,以合轍押韻的歌唱方式,抓住事物的本質,突出其主要特征,來反映一個民族某一社會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人民群眾的情緒、愿望或要求。歷史是公正的;人民是有情的。林則徐“以身許國,但求福國利民,與民除害,自身生死且尚付諸度外”(林則徐《給鄭夫人家書》中語)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就通過這四行二十五字的歌詞,活在人民心底,永垂史冊。
上一篇:《松江民謠》原文|賞析
下一篇:《桑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