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紅,禾苗空;
牡丹紫,禾苗死。
——明·楊慎《古今風謠》
這是一首元代文宗、明宗時流傳的政治歌謠,有幾層含義。一種看法認為它是借花罵皇帝,諷刺帝王玩物喪志誤國害民的;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它還有隱喻的寓義,揭示了一個導致明宗暴死的政治陰謀。
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瓎是元代的第九個皇帝。他本是元武宗的長子。武宗臨死時讓弟弟仁宗繼承了王位,但說好由仁宗再傳位于和世瓎(即明宗)。但仁宗違背了武宗的遺囑,不立明宗,卻把自己的兒子立為皇太子,即后來的英宗。英宗登位后不到三年即被大臣們殺死。顯宗的兒子晉王自立為帝,是為泰定帝。不幾年泰定帝死,其子登基。1328年8月兵變,要求立和世瓎為帝,但當時他遠在大漠,人們就讓他的弟弟懷王先當皇帝,即為文宗。文宗登位時聲明:只要哥哥一到,立即讓位。三個月后,和世瓎來到大都,成了明宗。但只做了九個月的皇帝,這位年方卅歲的帝王就突然駕崩了。于是文宗又重新上臺執政。據說這童謠即預言了明宗的死亡。故曰:“元明宗時童謠”,但也可能是在他死后隱喻他的,那時已到了文宗時代。
“牡丹紅,禾苗空”。據說這“禾苗”為“和廟”的諧音,“和廟”即明宗的廟號,禾苗就隱指明宗了。以花中之王的牡丹來暗指人中之王的文宗,說明“牡丹紫,禾苗死”。牡丹開花茂盛之時,正是禾苗枯死之日。而“牡丹紅,禾苗空”則是指文宗登基之時,明宗當時遠在大漠,沒有趕上。后來才回大都登位,但九個月后就暴死歸天了。這首歌謠把文宗的稱帝與明宗之死聯系起來描寫,透露出一個信息:明宗很可能是由他弟弟文宗暗害而死的。這就使人很自然地想到漢代“淮南王謠”:“一尺布,暖童童, 一斗粟,飽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見《前漢紀》)這類歌謠都說明了一個事實:在階級社會中,在封建社會里,人情淡漠,為了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甚至親兄弟之間,也毫無友愛可言。這種揭露是很深刻的。
這首歌謠的另一層含義是從字面上可以看到的。牡丹為觀賞植物,多為帝王所用。而禾苗則是實用之物,關系到人民生活。“牡丹紅,禾苗空;牡丹紫,禾苗死。”說明帝王享樂腐化、玩物喪志,使人民生活無著,痛苦不堪。這種因果關系在這首歌謠中表現得特別明顯,一目了然,而且反復兩次,使人印象更深。不只元朝如此,不久前宋徽宗等大搞“花石綱”,結果民不聊生,殷鑒不遠。其實,在整個封建時代,都是如此。這首民謠所概括的歷史跨度是很大的。
在句法結構上,這首民謠與“宋欽宗時童謠”《城門開》相似。以兩個對句排比起來,對照鮮明強烈。這種對比和重復的藝術手法,便于將社會矛盾揭露得鮮明突出;反復強調,更使人銘記不忘。在韻律上,有頭韻ABAB式,而腳韻則為AABB式,參差錯落,又順口好記,實為天籟之鳴。
上一篇:《洛陽行者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狩獵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