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
長稍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 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宋·曾慥《類說》
這是一首對農民起義軍的贊歌。表現了起義軍與隋統治者不共戴天的決心,在當時有很大的號召力。
隋煬帝楊廣,曾多次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同時又大興徭役,嚴重破壞了生產,人民極端貧困痛苦。大業七年(611),國內不少地區遭受水災,僅河南、河北、山東一帶就淹沒三十余郡。統治者不恤民生,繼續喪心病狂地發動侵略高麗的戰爭。侵略戰爭一起,山東河北的丁壯,不被征為士兵,就被征為役夫。結果是“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資治通鑒·隋紀五·大業七年》)。人民在欲生不可得的情況下,山東鄒平人王薄便在長白山舉起革命的義旗,占據長白山(在鄒平縣南),并親自創作“《無向遼東浪死歌》,避征役者多歸往之。”有人考證,《無向遼東浪死歌》其實就是這首民歌,因為這《隋大業長白山謠》的題目顯然是采集民歌者加上去的。
在封建士大夫的眼里,往往把農民起義軍看作洪水猛獸,是“叛賊”。而此首一開頭就贊其為“長白山前知世郎。”所謂“知世”,就是看透了世事,知道荒淫腐朽的統治者必然滅亡,人民的起義一定得勝。列寧說:“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與之作斗爭的奴隸,是革命家。”(《列寧全集》卷十三第三十六頁)首句所表現的思想,是很難能可貴的。次句“純著紅羅錦背襠”,是用夸張的語言,藝術地反映生活。 “背襠”,是無袖短衣。其實,被逼得走投無路的人,才來參加農民起義,可想而知,他們一定穿得破爛不堪,哪里還能都穿上紅羅繡彩的背心呢?但作者這樣寫,不但不使讀者感到失真,反而感到義軍個個英姿煥發,威武雄壯,讀之令人鼓舞!
三、四句寫起義軍的陣容和精神: “長矟侵天半,輪刀耀日光。”“長矟(shuo)”,即丈八蛇矛;“輪刀”,即掄刀。馬隊,丈八長矛攪滿大半天空;步兵,掄著毫光閃閃的雪刀。這是何等威武豪壯的雄師啊!真是個個精神抖擻,戰無不勝。
五、六句寫起義軍的頑強生命力: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這不但寫出了他們靠打獵和吃大戶的生存方式,也顯示了他們英勇驃悍的豪壯特征。這是一支隨處可以生存的部隊,也是一支疾惡如仇的部隊。請看末四句的描寫: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忽聞”和“提刀”,這是兩個緊密連接的動作,也表現了起義軍的決心和勇敢。他們一聽到官軍到來,便掄刀而向前拚殺;他們深深懂得,與其過遼東征高麗而為統治者賣命,倒不如為殺統治者而血戰;即使為此而戰死,又有什么可悲傷的呢?這種敢死而求存的精神,正是起義軍最可貴的頑強戰斗力。
這首歌謠的主要特點是:作品不是照像式的反映生活,而是反映現實而又高于現實,描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運用夸張而又顯得十分自然。如果是照像式地反映生活,很可能將歌謠的前幾句寫成了“長白山前窮兒郎,饑黃面瘦破衣裳,镢頭鐵锨作刀槍……”試想,如果把起義的生活寫成那樣,讀之豈不令人喪氣?哪還有鼓舞士氣的意義可言!另外,語言通俗而能準確傳神,也是此謠的主要特色之一。特別是最末四句,不僅寫出了起義軍勇敢沖殺官軍的行動,也傳達出了他們的思想和口聲。
上一篇:《隆和初童謠》原文|賞析
下一篇:《隋煬帝時舟者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