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不滿斗,隆和那得久?
桓公入石頭,陛下徒跣走。
——唐·房玄齡等《晉書·五行志》
我國古代有些民謠,是人民群眾“緣事而發”,對現實生活有所感受而唱出來的。這種歌謠,是對腐朽的統治者的一種詛咒,是人民心中的一種愿望,因而它能正確地反映社會現實,并包含著對將來的愿望。它們在大的方面常常和統治者的結局相符合,但與那些所謂讖言式的歌謠有著本質的區別。例如這首《隆和初童謠》,便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隆和”,東晉哀帝的年號(公元362年至363年年陰歷2月)。這篇童謠諷刺、嘲笑了昏庸無能的封建最高統治者,也預示了他們的可悲下場。
第一句“升平不滿斗”,是本篇中構思巧妙的起興語。 “升平”是東晉穆帝司馬聃的年號(公元357年—361年),取其承平,即天下太平的意思。 “不滿斗”意謂“升平”不足十年。司馬聃改元“升平”后,僅僅五年就死去了,死時年僅十九歲。在這里,“升平”的“升”和升斗的“升”是同字同音,在容量單位上說,十升為一斗, “升平”不到十年,恰恰和容量單位上的不滿一斗有相似的意味,所以,這里所說的“升平不滿斗”既是詼諧的口吻,同時又語帶雙關,辛辣地嘲諷了短命的東晉穆帝及其所建的年號。
穆帝死后,哀帝司馬丕即王位,改元隆和。 “隆和那得久”一句,便是對晉哀帝的諷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隆和”又怎么會長久呢!封建皇帝每改年號,都要挖空心思,為年號起一個吉祥的名稱。可是,這非但不能使其統治吉星高照,有時反而成為留給后世的笑柄。晉穆帝夢想國家升平,可國無寧日,穆帝自己也早早死去。哀帝希望國家興隆和順,可是“隆和那得久?”人們以挖苦反詰的口吻予以譏刺。
“桓公入石頭,陛下徒跣走”兩句是說,如果桓公進入了石頭城,那么皇帝就會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只好赤著腳逃跑了?!盎腹?,指東晉的大將桓溫。他當時總督內外,控制了朝政大權,有爭奪皇位的野心。 “石頭”,指石頭城(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在當時京城建康附近,地勢險要。 “徒跣”,指赤腳步行。這兩句以假設的語氣,描繪出東晉統治者的狼狽相,預示了他們可悲而又可笑的下場。
這首民謠的可貴之處在于,它反映了人民對歷史發展的清醒認識,預見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正如這首民謠所預言的, “隆和”果然也未能長久。據載,晉哀帝在隆和初年聽到這首歌謠時,非常忌諱,第二年(公元363年)就把年號改為“興寧”??伞芭d寧”也不長命,只過了短短的三年,哀帝就死去了。改“興寧”之后,百姓又曾在另一首童謠中唱道: “雖復改興寧,亦復無聊生”,歷史的發展,恰恰又應驗了這首童謠。此外,后來桓溫也把晉帝司馬奕廢了,另立司馬昱為帝,由他把持朝政,這些都顯示出民謠驚人的預見性。同時, “升平不滿斗”的雙關語、 “桓公入石頭,陛下徒跣走”兩句的夸張手法,又都表現了民間文學的風趣幽默、寓莊于諧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陌上?!吩膢賞析
下一篇:《隋大業長白山謠》原文|賞析